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主要央行热衷量化宽松、淡化通胀管理,使得欧美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着隐性通胀的压力。
历史记录显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三十多年间,控制通胀就一直是欧美各国央行的首要任务。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稳定金融便成为各国央行更关注的目标,而出于对经济可能堕入“通缩循环”的担忧,量化宽松成为了欧美央行的主要政策工具,通胀管理这一中央银行传统任务的重要性反倒有所淡化。
截至目前,美、欧、日、英央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以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比较激进的英格兰银行为例,该行新任行长卡尼认为,在20年前设定通胀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时控制物价上升是央行的基本责任,但是现在全世界各国央行都被增长问题困扰,与设定通胀目标相比,他更倾向设定一个整体经济目标,即名义GDP增长目标,这意味着英国央行将采取更激进的刺激措施,其代价则是承受更高的通胀。
但是,通胀已经开始以隐性方式蔓延到社会深处。萧条的市况令商家盈利减少,导致总成本相对上升,从而迫使商家为保持利润水平而使用低价原料以次充好。这使得消费者事实上面临这样一种局面,按照以往既定价格买不到应有质量的商品,却以同样价格购买了质量低下的商品,这等于原来应有质量商品价格上涨,隐性通胀随之发生。
事实上,央行关注的通胀率无法准确地反映购买力急速下降的趋势,消费者感受到的通胀或通胀预期要高得多,而隐性通胀在食品行业体现得最真切。
2012年,北欧国家诸多商家针对不同商品采取了不同策略,其中就包含隐性涨价策略。以丹麦为例,一盒鸡腿原价不变,数量由每盒11根鸡腿降到6根鸡腿。在瑞典,食品监管人员在2013年初发现,大约95.5吨猪肉被染色后当作牛肉进入食品加工链,事发时已经有70吨被售出。
在大西洋的另一侧,2012年美国食品造假案件增加了60%。部分美国咖啡制造商面对成本上升压力,同样没有选择涨价,而是在配料时以低等级的罗布斯塔咖啡豆替代高等级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在英国,某名牌啤酒出于销售量下降和成本上升原因,把啤酒度数从3.8度降到了3.6度,这相当于直接向啤酒中兑水。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央行的政策正令欧美中产阶层在隐性通胀压力下逐步走向贫困,这在备受债务危机困扰的南欧国家尤其突出。2012年,希腊消费急剧萎缩,40%的希腊居民没有可支配收入,年轻人失业率大幅走高。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商家的策略也在改变。联合利华和欧莱雅都表示,以往的大包装销售方式在南欧国家已经受到了挑战,随着消费者日益拮据,向南欧超市供货时要实施小包装或单件销售,才能增加销量额。
欧美央行淡化通胀管理的后果还不仅局限于此,更关键的是,按照欧美央行现今的量化宽松进度,这种隐性通胀可能在某一阶段突然转化为显性的恶性通胀。显然,一些国家已经未雨绸缪,开始为此做准备。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央行购进黄金535吨,创下48年以来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