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3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引述外电报道,全球经济持续疲弱,促使主要央行频以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增长,令这项治标难治本的策略,逐渐从“非常手段”变成常态。量化宽松(QE)本为实验性质的货币工具,但彷佛已变成经济低迷的万能药。各大央行推QE成瘾,引起愈来愈多经济学家反对,央行为换取短期经济增长,不惜以长期金融稳定作代价,恐成为下一波经济危机的导火线。
自2007年起,主要央行合共向全球金融体系注入逾11万亿美元。国际清算银行(BIS)行长卡鲁阿纳指出,由于政府改革财政政策的努力不彰,不少央行被迫分担决策者的角色,以大规模宽松刺激金融体系。他警告,“这种非常政策若持续太久,将产生不良后果。”
受美国复苏缓慢及欧债危机等威胁,全球量化宽松规模有增无减。美联储每月购入400亿美元按揭抵押债券;英伦银行同意向私人体系“放水”数十亿计英镑;欧洲央行承诺不惜一切遏低债息;日本央行量宽总额已达1.14万亿美元。
各大央行曾保证若经济复苏站稳脚步,会逐步收缩资产规模,以免通胀一发不可收拾。但央行如何确保在适当时间回吐资产却是难题,可能造成政策滞后,资产负债表过度扩张,收缩时金融市场动荡难免。
另外,发达国家如美国等的量宽措施,往往促使热钱涌入发展中国家,推高通胀,令后者非常不满。有经济学家担心,随着量宽次数增加,效用将每况愈下,只会令国家负债增加。(中新网金融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