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十年前埋下种子

2012-06-11 13:17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范乐

  2002年1月1日,经过历时3年的过渡,被外界称为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伟大成果的欧元正式进入市场流通,截至今天,已经整整走过十个年头。作为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欧元区成立十年来,不管是在教科书还是学术著作中,多崇拜而鲜质疑。而今,欧元面临解体危险的现实狠狠地给了大家一巴掌,疼痛之余,人们不禁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单一货币联盟还有未来吗?我们又该如何拯救?

  欧元诞生:一个先天缺陷儿

  欧元区今日危机非一日之寒,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在为媒体撰写的专栏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从前,一对情侣准备结婚,但又没有下定决心。于是,他们决定开设一个共同的银行账户试婚,由于银行可以针对两人的资产提供更多的便利,很快,他们发现了共同账户的好处。于是他们又邀请了自己的哥哥、姐姐加入账户,这样他们享受到了银行对待更大客户才有的待遇。

  四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好,他们便邀请了更多的亲戚加入,为的是银行能给他们更多的优待。尽管最开始大家制定了个人收支计划,但不久,几个每月收支相抵甚至入不敷出的亲戚开始利用获得的银行贵宾身份,进行大量低利率贷款、购置豪华公寓,直到有一天,几个穷亲戚不再能够按时偿还抵押贷款。

  于是有人提出建议,大家先办一张联名信用卡,然后提款出来偿还穷亲戚的贷款,但条件是,穷亲戚此后必须要节衣缩食,努力工作偿还自己的债务。长久之后,穷亲戚们却发觉自己因为把钱全用来还债,变得越来越穷,似乎永世不得翻身。到最后,这个联盟不得不以悲剧的形式解体。

  这个故事正是欧元区的真实写照,其背后的寓意揭露了欧元区的内在缺陷——成员国经济的极大不平衡与财政纪律缺乏约束。经济不平衡,本来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来调节,但在同一货币条件下,汇率不得变化,各国不得不转向赤字财政手段稳定经济,长此以往,悲剧自然不可避免。

  欧元演变:穷国也要过富日子

  就像肯尼斯·罗格夫所提到的寓言故事一样,10年来,欧元区已经从最初的12个成员国发展成为17个国家,共计约3.3亿人口在使用欧元进行购物、投资,流通币值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这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但在繁荣的数字水面之下,却是汹涌的暗流。

  在欧元区诞生后的最初几年,以盛产奔驰、宝马等豪华汽车闻名于世的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因为受到严格监管,其经济一度落后。幸运的是,适逢全球经济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蓬勃发展,包括欧元区其他国家在内的全球市场的强劲需求拉动了德国的出口,德国经济突飞猛进。

  如果我们光看到硬币的一面,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式的认知错误。就在德国借助欧元汇率被低估带来极大好处的同时,类似于希腊、西班牙这样的南欧国家却逐渐被边缘化。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日前发文指出,在债务危机爆发前,“欧猪国家”经济早已经步入较低增长水平,这些国家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而当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的时候,南欧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

  尽管如此,这些成员国的国民却仍保持着极为奢侈的生活方式。在希腊,公务员可以获得14个月的薪水,40岁之后就可以领取退休金,市场上大多数商店在周末和午后都是非营业时间。即使希腊政府即将破产,希腊国民仍会走向街头大肆游行,反对政府财政紧缩。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