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是下半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突破点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猜想1:
短期内银行议价能力不变
资金价格难降
从央行的角度来说,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出于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的考量。然而从目前资金供求的情况来看,短期内银行强大的议价能力不会改变,资金价格很难降低。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在短期内对平均贷款利率不会有明显影响,因为目前贷款利率绝大多数在下限之上,下限无约束力。
他还指出,放开管制的真正意义在于,今后如果央行对银行间注入较多的流动性,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就有更大下降空间,从而使央行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更加顺畅。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认为,贷款利率是基本利率,放开管制虽然对整体资金价格有下压的动力,但决定资金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我国资金面宽松的时候少,供应稀缺的时候多,贷款利率下降空间极其有限。近期的银行流动性虽然比6月份宽松,但仍然紧张,利率下行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招商证券宏观研究员谢亚轩表示,中期将有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有利于实体经济稳增长。
猜想2:
银行客户结构变化
贷款对象转向中小企业
“贷款利率放开会导致银行客户结构变化,大客户议价能力强会受益,要求利率继续往下浮动,但下浮到一定程度,银行业就不会接受。而对于中小企业,银行会保持很强的议价能力,会稳住甚至上调利率。这种情况下,银行的目标就转向中小企业。”连平表示。
目前的贷款基准利率一到三年是6.15%,七折为4.305%,如果继续下降,对价为3.075%,直接下降了1.23%,根据央行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增中长期贷款1.23万亿元,直接减少利息151.29亿元。
利差最大化一直是银行所追求的。由于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大客户议价能力强会要求利率继续往下浮动。相较与有很强议价能力的大企业之间锱铢必较,反复周旋,银行可能会将贷款重点转向中小企业。
不过,连平认为,这一过程是逐渐的、缓慢的。因为,中小企业相对来说风险较高,形成不良资产的概率大,未来会给银行带来不良资产率上升的压力。这对银行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银行贷款对于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来说一直都存在冷热不均的问题,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可用市场的力量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猜想3:
利率市场化下一步
放开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
从1996年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算起,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17年。此次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之后,各界普遍的共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容易的部分已经完成,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将面临最后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但存款利率放开被认为是“惊险的一跳”,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从长期存款利率寻求突破。
马骏认为,下一个利率市场化的具体步骤很有可能是让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以下简称CD)。 发行CD有几个好处, 一是不会一下子冲击整个存款基数;二是对一些银行来说, 发行CD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流动性。三是CD由于期限可以是几个月到几年,因此可以缓解银行普遍面临的期限错配的风险。四是由于CD可在二级市场流通,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新的工具。改革的具体操作可以是先放开银行以CD向同业融资,此后再放开向企业和个人发行CD,这样对银行利差的冲击就会比较小和渐进。
马骏还表示,存款利率放开是必然的,但也是需要时间的。贷款利率刚刚放开,CD也应该在不久的将来要启动,银行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和形成新的均衡利率水平。此后再考虑下一步动作(如提高存款利率上限到基准的1.2倍)。
他希望在今后两年内逐步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猜想4:
银行贷款重要性下降
融资转向债券渠道
当前,我国资金紧张,这对银行提高资金定价权有利,即便是大企业能得到基准利率贷款的可能性很小。但随着贷款利率下限的全面放开,将令未来优质企业发债成本下降,企业融资转向债券渠道。
海通证券认为,在经济下行与转型背景下,优质客户具有稀缺性,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将令优质企业贷款的谈判能力增强。
不过,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目前企业发债仍受到规模(不含短融、超短融和私募债外)以不超过净资产40%为上限的限制。未来应取消这一限制,同时进一步简化企业发债程序。
根据央行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15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0%,同比低12.4个百分点,占比降至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同时,企业债券净融资为1.22万亿元,同比多增3965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从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证监会主席肖钢近期针对债券市场的言论来看,未来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