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银行闹了一下“流动性紧张”,看似淡定的信托公司表现如何?6月的数据就成了看点。
6月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成立和发行的数量和规模应该是第一个看点。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表明,6月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共成立319款,成立规模为509.40亿元。5月,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74个和512.07亿。两个月份比较环比分别下降了14.7%和0.52%,下降程度并不十分明显。但是从发行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数量和规模看,下降的程度显现得就相对明显了。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表明,6月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发行299个,发行规模609.05亿元。5月,这两个指标分别为446个和712.31亿元,环比分别下降33%和14.5%。同比下降更明显,同样是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集合发行数量下降45.64%,同时发行规模同比减少33.68%。如此数据显示出这样一个现象:6月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成立的数量和规模。因为产品成立数量和规模统计的是在当月成立的产品;而产品发行到成立需要一个周期,有些产品发行后可能不在当月而在下月成立,因此成立数量和规模表示的是当月实际成立的产品数量和规模,发行数量和规模反映的是信托公司当月的产品发行意愿。从这样的数据看,6月银行的“流动性紧张”虽然对信托公司当月产品成立的数量和规模影响不大,但对信托公司产品发行意愿或者说是发行能力的影响要大很多。
单纯从数据上看,即使6月信托产品成立和发行环比如此的下降幅度也尚不足虑,但是因为“流动性紧张”对于信托公司影响比较大的是单一信托产品,因此从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统计上很难反映出来。此外,因为很多信托公司有资金池支撑产品发行,所以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受到太大影响。结合这些因素再来看6月信托产品成立和发行环比的下降,银行“流动性紧张”对于信托公司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就要放大许多了。
另外的一个看点是信托产品预期收益和期限。从6月数据看,成立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8.89%,环比上涨0.38%。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0.05%,具体来看,除了2年期的集合产品外,其他两档期限的产品预期收益环比均有所上涨。银行收紧贷款是信托公司最愿意看到的事情,因为“翘翘板”效应下银行收紧贷款会使信托公司更容易找到资质好一些的信托项目,同时还能提高产品预期收益率。但是6月的“流动性紧张”似乎和以往货币政策微调下导致的银行贷款收紧还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点就在于6月“流动性紧张”对于银行的影响可能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为预防流动性危机,银行的经营模式上可能会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对于信托公司的影响可能表现在资金来源上,还可能表现在银行经营策略的调整影响传导到企业,使得部分企业项目出现风险。结合6月信托公司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的下降也可以看出,6月“流动性紧张”对于信托公司的影响。同样出于这种影响,信托产品的高预期收益是否能持续也是个问号。因为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银行放贷谨慎的情况下,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可能会尽量投向资质较好的企业,对于资质相对比较差的项目,包括信托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谁也不敢草率将资金投出,因此资金的流向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冷热不均,对于资质较好的企业或项目竞争会更加激烈,资金价格也会被压低;但是对于资质较差的企业则没人敢投。与拥有资金成本优势的银行和机制优势的基金子公司比较,信托公司风控能力不强资金成本又高,同时还面临着“刚性兑付”的潜规则约束。此外,6月券商股权质押回购业务的展开更使信托公司在大资产管理格局中的竞争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大了信托公司的竞争难度。因此有可能会以压低预期收益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尽可能选择好一些的企业或项目,从而控制风险。
虽然信托规模冲击10万亿元大关已经几乎就剩下一个权威统计数据公布的问题,但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信托公司可能来不及为信托规模冲破10万亿大关欢呼了,因为信托行业发展质量问题已经开始暴露,并且极可能越发明显。如果说从2007年开始,信托行业走的是一条规模发展之路的话,那么从信托规模站上10万亿元关口之时开始,是否应该走一下有质量的发展之路了?金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