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必要步骤

2013-07-01 13:22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林天泉

  商业银行怎么也没想到,紧日子会来得这么快。

  5月底以来,银行突然发现,钱难借了。到了6月20日这个被银行间市场交易员称为“最疯狂”的一天,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竟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也达28%。而在近年来很长时间里,这两项利率通常不到3%。一时间,传言四起,流动性风险阴云笼罩。

  不仅是银行间市场。“钱荒”甚至蔓延到了票据市场,有银行宣布暂停贴现业务;更有银行干脆在月底前暂停贷款发放。

  这轮“钱荒”,看似是银行对6月出现的一系列影响流动性因素的估计不足、措施不到位,这些因素包括准备金补缴、税款清缴、假日现金投放、补充外汇头寸及外企分红派息、贷款多增等。实际上却是近年来银行热衷于以钱炒钱,放大杠杆,以短期资金特别是货币市场融资投向长期资产通过期限错配套利,不注重流动性管理的必然结果。

  一些机构从不担心自己犯错会遭到惩罚。由于最后总有央行兜底,所以他们推进表外业务有恃无恐,杠杆率不断攀高。根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在陆家嘴论坛上透露的数据,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为8.2万亿元;更有一些银行,热衷于从同业市场拆借短期资金,用于对接期限较长的信贷资产、承兑汇票和信托受益权等“非标”资产,且杠杆放大到令人心惊的七、八倍。如此高得吓人的杠杆率,已经成为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隐患之一。

  银行为何会如此痴迷杠杆?一切还需溯源至2009年的信贷投放狂潮。

  那轮大规模信贷投放,让不少银行事实上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套牢”。大量信贷投放到“铁公基”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期限长,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而地方政府为了保增长,又不断要求银行将信贷投入到本该被淘汰,但却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的产能过剩行业。因此,融资平台加上产能过剩行业到期贷款的“借新还旧”,不仅让忧心不贷款将导致不良率大幅反弹的银行,不得不继续放贷以至消耗掉不少宝贵的信贷资源。而且,注入的信贷资金,由于被企业仅用于维系运转,变成沉淀资金,难以产生货币乘数效应,因此,也等于变相紧缩了货币供应,使得银行难以通过增加贷款来扩大存款,进而为新增贷款提供资金。

  为了弥补被“套牢”资金的收益损失,受制于信贷规模控制的银行,不惜降低对流动性资产的持有,转而放大杠杆,通过银行间市场拆借低成本短期资金或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持有低流动性的非标资产,热衷于借短贷长,以钱炒钱,获取高收益。

  如果热钱一直源源不断地流入、外汇占款一直保持高增长,如果基础货币投放不断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如果央行一如既往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确保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足,银行的高杠杆游戏还可以继续玩下去。然而,谁也没想到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政策转向如此之快,热钱流出新兴市场如此坚决,5月份出口增速下滑如此厉害,货币当局面对“钱荒”如此罕见地淡定。总之,银行体系流动性突然紧张,让“钱荒”在短短20多天时间里快速蔓延,以至一些银行因流动性短缺,在银行间市场出现违约传闻。而违约传闻,又加剧市场恐慌,让有钱的机构不敢借钱,没钱的机构借不到钱,短期资金供给近乎枯竭。

  借新还旧等环节的资金损耗,使得看上去规模庞大、足以导致流动性泛滥的M2到了银行体系,并未显得资金有多宽松。因此,包括大型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屡屡展开吸储大战,近期更是愈演愈烈。不过,现有存款利率并不能对社会资金产生足够吸引力。在吸储无门、银行间拆借市场也难以满足资金需求时,银行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发行理财产品,高息抢钱。只是,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虽可解流动性燃眉之急,却不亚于饮鸩止渴。表外业务的发展,杠杆率的提高,在帮助银行渡过眼前难关的同时,并不能从根本上让银行摆脱流动性风险的阴影。毕竟,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较短,不断到期的兑付压力,需要银行展示高超的流动性管理能力。一旦无法及时获得资金,偿付前一期理财产品,银行就会陷入偿付危机。

  特别是,鉴于5月份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5.8%,高于年初拟定的13%左右的目标,存量流动性依然处于高位,货币当局对于当前的流动性结构短缺并未采取放水之举。此举也呼应了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政策思路。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这表明,当前的货币政策并无放松可能,银行继续制造信用扩张将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压力。其实,中央希望银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集中资金,支持“稳增长”、“调结构”和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不是热衷于加大杠杆,维持资金“空转”。

  看来,商业银行是时候改变对高杠杆以及不守纪律的激进经营方式的迷恋了。随着中国银行业迎来新的“道路规则”,即货币当局不会无原则地提供流动性支持,商业银行只有“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一方面通过盘活存量,调整同业资产期限结构,收缩表外业务,减少期限错配,逐步压缩和减少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业的贷款;另一方面,用好增量,提高新增贷款使用效率,将宝贵的信贷资源更多用于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使自身成为符合央行在关键时刻愿意伸出援手救助的商业银行。

  如果说此前监管部门针对商业银行过度沉迷于以钱炒钱游戏提出的警告,尚只是心理震慑的话,那么,最近央行关于流动性的两次声明,则明白无误地告诉银行,如果一意孤行,继续热衷于高风险操作,不愿意去杠杆,一旦陷入流动性危机,只能自吞苦果。(徐绍峰)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