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放开金融管制 促进金融体系市场化

2012-12-05 14: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编辑:范乐

  融资规模缩水与不良贷款率,都是中国金融出现问题的信号,不能再坐以待毙,需在金融改革本身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上双管齐下。

  金融改革的立足点还是要放在放开金融管制、促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上。

  意料之外,又是预料之中。被冠以坚固城墙的中国金融体系,安然无恙地度过金融危机后,却在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中走得跌跌撞撞,甚至出现危机苗头。

  这一切,并非中国金融运气不佳。危机的苗头,早已伺机埋下,只等合适的机会发酵。

  自2011年以来,中国金融就连续上演跌宕起伏的大戏,九曲回肠,转了多个弯,只是令人担忧的是,转过一道弯,依然有阴霾飘过,并未立刻豁然开朗。

  2011年猖獗的高利贷是中国金融亮红灯的尖锐警示。

  由于银根紧缩,中小企业生存艰难亟须用钱等原因,民间借贷市场呈现出“草长莺飞”的快速生长态势来,并催生出裹挟利滚利、黑社会、索债等多个不安分因素的高利贷。随着高利贷的不断蔓延,出现企业破产与跑路、民间借贷链条断裂等一系列经济悲剧,威胁到中国金融健康。

  到2012年,民间借贷市场的确不再疯狂,蛰伏了很多。不过,大起之后是大落,民间借贷融资规模迅速缩水。温州银监会在今年5月份的抽样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相比去年8月份缩水30%,其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的融资规模缩水都在50%以上。

  不但民间借贷市场打蔫,官方银行尤其江浙一带的银行,其日子也不好过,不良贷款率激增。来自浙江银监局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759亿元,比年初增加267.7亿元;不良贷款率1.34%,比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

  民间借贷市场缩水,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民间金融信用被重创。2011年的危机造成民间信用危机,这些民间借贷的机构、个人不愿意把钱借出去,因为风险太大。

  当然,中国金融并非孤立的,与实体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金融市场出现萎靡与风险,与实体经济不景气有很大关系。欧洲债务危机余孽未息,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等原因,导致实体经济尤其中小企业的成长步履维艰,他们中的有些已经破产或处于停工状态,自身难保,更没有能力遵守金融契约还贷,这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涨。而那些正常运转的亦是谨小慎微,不敢盲目融资。

  融资规模缩水与不良贷款率,都是中国金融出现问题的信号,不能再坐以待毙,需在金融改革本身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上双管齐下。

  金融改革的立足点还是要放在放开金融管制、促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上。金融危机让人们见识到脱了缰的金融可能是洪水猛兽,不过,也不能管得太紧,尤其避免行政的手太长,防止出现金融资源分配的“亲疏论”。同时,还要允许民间金融体系合理、有序、健康地发展,打破金融领域的垄断性,营造更为公平合理的金融环境。希望当下势头正劲的温州金融改革,能真正成为全国地方金融改革的破冰之旅。

  实体经济是中国金融蓬勃发展的源头,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问题,中国金融必受牵连。所以,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实体经济恢复,是为国势大局,也是为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的有序发展。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