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是第三方支付行业厚积薄发的一年。去年5月,央行发放首批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实际上,在2011年5月央行开始颁发牌照之前,这个行业已经“暗自生长”了10年。
截至目前,共有19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支付牌照。同时还有200多家企业在“等牌照”。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一家专注于移动支付的公司在获得支付牌照的这一年实现了从零到50亿元的交易量。这个众多企业趋之若鹜的行业,如今的盈利状况如何呢?
部分机构“跑马圈地”存隐患
“这一年用户数量和交易数量都快速增长,但是盈利状况不甚乐观。”某大型支付部门负责人告诉新华网记者。他同时表示,这种状况在行业不是少数,有不少支付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有分析称,牌照的发放刺激了支付企业跑马圈地的热情,一些原本应能快速获利的业务,在这一竞争之下也变为持续的投入而没有产出。
今年6月,“拉卡拉还款 五大行收费”的消息瞬间引爆全民讨论。这一消息也从侧面暴露了拉卡拉、支付宝等企业在POS收单业务上的大举布局。同时,金融领域如基金销售支付也成为第三方支付公司争夺的市场,汇付天下、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获得证监会牌照企业一时进入“战国混战”。
在传统业务领域(网游、网购)已经发展了成熟支付体系的企业积极地横向切入新领域,基金支付、保险代销、银行卡收单等成为行业热点。
“部分支付机构为尽快在市场和行业中确立本机构的竞争优势,持续加大资源投入,扩大行业和客户服务对象,提升市场占有率,这是很多行业发展都存在的阶段性特征。”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负责人接受新华网采访时如此表示。他指出,支付机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重业务经营、风险管控不到位”、“重利润指标、内控建设不到位”的倾向,这也暴露出企业在支付业务安全保障、客户信息保密、客户备付金托管使用等方面隐藏着一定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