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保险业经历了从艰难起步到走向辉煌。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开放首当其冲。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四川保险业面对外资保险的强劲挑战,中资保险巨头掀起一场“股改浪潮”,以此增强自身的实力,并陆续在资本市场上崭露头角。十六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四川保险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上,十年来四川保险业变化之大,数字是最好的证明。
从市场体系来看,2002年以来,各保险公司陆续入川角逐,打破了多年来四川保险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使四川保险市场集中度逐渐下降,成熟度逐步提高,市场多元化体系开始形成。
截至目前,四川省已有保险公司69家。按业务性质分,产险公司30家、寿险公司34家、养老险公司3家和健康险公司2家;按资本国别分,中资公司55家、外资公司14家。全省保险公司法人机构3家,各级保险分支机构4613家,分支机构数量全国排名第5。全省专业中介机构132家,其中法人中介机构88家。兼业代理机构1.14万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3月,四川省首家本土法人保险公司——锦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门纳客”。保险机构遍布全省城乡各地,从业人员已突破17万大军。以机构数量计,四川位居西部第一。
从资产规模来看,2011年四川省实现保费收入779亿元,超过上海,居全国第六位,是2006年的3.24倍;赔款和给付支出191亿元,是2006年的3.37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我国保险市场已基本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并存,综合性公司与专业性公司、中资与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
可以说,过去的十年,四川保险市场规模快速壮大,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既是一个实现飞跃的十年,也是为实现新的腾飞打下基础的十年。
十年来,四川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与社会保障密切相关领域不断加强。四川保监局通过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推动辖区各保险机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参与民生工作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服务带来新活力
近十年来,四川保监局积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并且要求四川省辖内保险业全面参与了“新农合”、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等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的经办管理服务。
其中,中国人寿德阳分公司广泛参与新农保、新农合、社会优抚与救助等社会管理工作,所形成的“德阳模式”,得到国务院、保监会和省政府有关领导的肯定。与此同时,在传统保障项目基础上,四川保险业开办了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险种,为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针对低收入人群开办了保费低廉、手续简便、保障适度的小额保险产品;为适应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开办了多种形式的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产品;为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开办了高危行业、环境污染、公众火灾等责任保险产品。让过去“风险无处不在”的观念正被“保险无处不在”的服务所替代。一系列创新为全国提供经验:建设四川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平台,中国人寿四川省分公司率先在全国推进商业健康保险的实时赔付进程;小额人身保险在全省23个县(区)首批试点,承保金额,实现保费收入,赔款支出领跑全国。
在服务民生领域的同时,监管部门加大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细化人身险服务流程标准、提升中介市场准入门槛、规范重大疾病保险条款、开通12378全国维权热线、酝酿启动代理人制度改革、将营销误导问题与保险高管考核挂钩……每一件都直指要害,让老百姓感到欣喜。
四川保险业十年的艰辛探索,在这个险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年代,除了继续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外,更是让老百姓重新认识保险的最好机会!与此同时,四川保险业实现利国惠民与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而今又站在了新起点,发展目标更清晰、前进动力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