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的价格战硝烟四起之时,手握重金的银行业大佬们也没消停,纷纷跨界做起了网上商城,欲在电子商务这一市场分一杯羹。刚刚起步的银行电子商务在获得肯定的同时,也引起了外界对于“跨界”的质疑。银行在这条路上到底能走多远,其前景究竟如何,依然疑虑重重。
背景
电商“蛋糕”越做越大
今年以来,实体经济消费“疲软”,但电子商务方面却有着大跨步的增长。《2012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6%。
数据显示,上半年,淘宝网的注册用户数达到4.7亿,每天上淘宝购物的人流过亿;京东2012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20%,GMV(交易额)同比增速161%。网上商城的经营,打破了门店区域化的限制,节省了门店、广告等运营成本,无营业时间的限制,经营灵活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
现状
电子商务的高增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银行也不例外。目前,中行、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开起了“网店”,其产品有的多达近万件,种类涵盖了金融类产品、食品、家电、珠宝、化妆品、服装鞋帽等领域。
■模式
经营模式现分化
据了解,目前商业银行做普通商品电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为自己的客户,或者某一类客户提供一个经营的平台,以商业银行自建的积分商城、信用卡商城为代表。
另一种模式是纯电商模式,货源来自于各方,消费者不局限本行客户。在今年6月上线的建设银行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反响
多数银行赔钱赚吆喝
记者浏览多家银行的网店,并与传统电商对比后发现,部分银行网店的商品价格大多与传统电商相差不大。
虽然银行进军电商势如破竹,但反响却一般。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银行可能还是在“赔钱赚吆喝”。记者发现,现在多数银行网上商城的访问量不高,购买量也较低,很多时下较火的商品却没有一条评论。而购买者在购买商品后的评价大多不佳,在发货速度、退换货等方面评价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