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频繁遭遇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渔业生产遭受重创。灾后渔民仅依靠政府救助恢复生产十分困难。如何发挥保险互助的功能,依靠市场来促进渔业平稳发展备受关注。
水产养殖保险可避免渔民“因灾致穷”
5月份以来,福建省沿海进入赤潮高发期,养殖鲍鱼、牡蛎出现大量死亡。经初步统计,连江、平潭、福清、莆田等地受灾渔民达上万户。
记者在平潭、连江等重灾区采访灾后恢复生产情况了解到,由于受灾损失惨重,不少渔民血本无归,无力恢复生产。平潭县苏澳镇渔民卓荣兰说,她家借了高利贷养鲍鱼,一共养了50筐、2000多笼,投入200多万元,几乎都死光了,一分钱都收不回来,连再买苗的钱都没有。
据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介绍,目前全国水产养殖保险基本空白,渔民受灾只能寻求政府灾害救助,无法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
福建是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每年都有六、七个台风,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赤潮也时有发生。不少受灾渔民希望能够出台水产养殖保险,减轻受灾损失。“我们渔民想交水产养殖保险。这样受了灾,还能有点补助。”平潭县芬尾村渔民魏可兴说。
中国(福建)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农业部总经理刘建雄说,水产养殖保险至少可以让受灾渔民有资金购买设备、种苗等,有能力恢复再生产,不让他们“因灾致穷”。但由于水产养殖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存在巨灾风险等原因,造成国内水产养殖保险市场形成了保险机构不敢保,水产养殖户承担不起高额保费的局面。
四大困境造成水产养殖保险“难产”
据记者了解,当前推行水产养殖保险主要面临四大困境。“水产养殖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存在巨灾风险。”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副秘书长张俊安说,“这几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像福鼎市的紫菜养殖,近4年就出了2次灾害,而且都是巨灾。”
刘建雄说,渔民确实有开展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但保险公司一直不敢做,主要就是水产养殖风险太大,水产养殖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比一般的农业风险高很多。
水产养殖专业性强,养殖产品的存量确定和价值确定以及出险后的勘验定损工作难度较大,也让保险公司不敢轻易“试水”。“水产养殖在海里,数量很难控制,不像水稻、能繁母猪等容易确定;出险后,损失大小的认定也很难。”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副教授李建生说“造成损失的原因是自然灾害,还是因为养殖密度过大、投喂不当等人为原因也很难说。”
造成水产养殖保险难出台还有一个原因是水产养殖业者保险意识不强,保费支付能力有限。“渔民的保险意识薄弱,有一种赌博心理,交了四、五年,没出险,再要他们交,就比较困难。”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承保部工作人员王建桥说,水产养殖保险风险大,保险费率也比较高。
王建桥说,按照5%的费率算,就意味着20年出一次全险的话,所有的保费都要赔进去,还不包括工作经费。一般渔民养殖规模价值在二、三十万元,按照5%计算,就要交纳保费一两万元,他们也觉得太贵。
财政补助或可为水产养殖保险“破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尽快出台水产养殖保险已成各方共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认为,水产养殖保险要出台并能持续的发展下去,需要一个合理的费率,但按照测算,渔民难以承受,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才能良性发展“目前,水稻、能繁母猪等农业保险,各级政府扶持占70%至80%,像水稻保险农民每亩每年只需交2.4元。”张俊安说,“如果政府在水产养殖保险上能补助50%至60%,渔民经济负担比较轻,就比较容易找到渔民、保险公司的平衡点。”
福建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林烽说,福建省是水产养殖大省,为保障渔民利益,出台水产养殖保险很有必要,建议各级财政共同出资,给予保费补贴。
据了解,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比较成熟的水产养殖保险。有关人士建议,我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先做试点,由易到难,以点带面,选择风险比较好控制、养殖比较成熟、比较规范化、比较成片的地区开展。
有关人士认为,政府除了给予保险补助外,还应建立巨灾救助机制,设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在发生小灾时,可以完全由保险公司赔付,在发生巨灾的时候,除了保险公司赔付,还需要政府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