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招股遇冷"猝死" 八菱科技首开发行失败先河

2011-06-08 12:02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思羽
 

由于询价机构不足20家,今年4月11日过会的八菱科技成为A股市场首家中止发行公司。

民生证券承销的新股八菱科技因为询价机构只有19家(不足20家)而被迫中止发行。据了解,发行失败的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新股连续“破发”,打击了机构的申购信心,二是端午小长假,路演不充分。八菱科技也由此成为A股首家发行失败的新股。

八菱科技的公告显示,公司6月2日、3日和7日分别在深圳、上海和北京进行初步询价以及现场推介,处于端午节小长假前后。而根据有关规定,新股出现下列情形发行可能中止:初步询价结束后,如提供有效申报的询价对象不足 20家;网下报价情况未及发行人和保荐机构(主承销商)预期、发行人和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就发行价格未取得一致;网下有效申购总量小于本次网下发行数量378万股;网上申购不足,且向网下回拨后仍然申购不足。如此来看,八菱科技相当于是在询价阶段就导致发行中止。不过《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在中止发行后,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内,经向中国证监会备案,可重新启动发行。

记者获悉,在端午节前后进行路演推介的八菱科技最终只获得10多家机构询价,低于法定下限。而根据《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第32条规定:“初步询价结束后,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下,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20家,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不得确定发行价格,并应当中止发行。”(新闻晨报)

    询价机构不够数 八菱科技中止发行

根据最新消息,八菱科技在路演推介过程中,询价机构只有19家,而根据《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第32条相关规定,“初步询价结束后,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下,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20家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不得确定发行价格,并应当中止发行。”因此,八菱科技将成为询价制度引进中国股票市场第一次发生的尴尬。

有分析认为,八菱科技暂停发行原因较多,与其行业特点,券商推介力度等不无关系。

    发行前质疑声四起

其实,八菱科技于4月11日首发申请便已经成功获批,而直到近日才正式启动发行。

有投资者质疑,“八菱科技完全靠上汽通用五菱养着,如果五菱另找一家来配套,不知八菱会怎么办?”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公司对上汽通用五菱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7.06%、64.44%和59.76%。

对此,公司承认,对主要客户存在较强依赖,如果主要客户需求下降,或转向其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购相关产品, 将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仍可以重新启动发行

    不过虽然此次发行中止,并不意味着八菱科技上市之路就此结束,根据相关规定,公司中止发行后,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内,经向中国证监会备案,可重新启动发行。

    新闻背景:

  八菱科技主营业务是热交换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主要为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热交换器产品的设计、制造等一体化的服务,主要产品是汽车散热器、汽车暖风机等热交换器产品。公司此次IPO拟发行不超过1890万股,计划募集资金2.98亿元主要用于新增汽车散热器汽车暖风机生产线项目以及技术中心升级建设项目等。

    ■ 媒体聚焦

    上海证券报:  八菱科技成A股史上首家中止发行公司

    记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消息后,致电八菱科技的保荐机构——民生证券投行部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我们对于中止事件的发生表示遗憾。我们之前对八菱科技做了充分的尽职调查,且公司所处的汽车配件服务行业前景广阔。八菱科技的中止发行与二级市场的低迷环境不无相关,也是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对于进一步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的改革初衷来说,中止发行未必是件坏事。”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我们要为新股中止发行的出现欢欣鼓舞。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以来,投资者已逐步摒弃了盲目打新的旧做法,新股不败的神话已彻底破灭。

    证券时报: 八菱科技中止发行 彰显市场化约束力

    八菱科技缘何中止发行?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几个月来新股接连破发打压市场人气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在感叹八菱科技“生不逢时”的同时,市场参与者也应该看到,中止发行是市场各方博弈的体现,也是两年来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可以说,作为A股历史上首家中止发行案例,八菱科技中止发行,不仅对当前,也对今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经济参考报: IPO竭泽而渔 新股申购坠入冰点

    2011年以来,新股破发甚至是大面积破发已经成为A股市场的常态。在不断的破发潮中,投资者纷纷选择“用脚投票”,新股的中签率也因此屡创新高。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实际上是A股尤其是新股发行利益机制失衡的现状。

    上述人士称,目前在新股的一级市场发行中,保荐人尽量包装上市企业以推高发行定价已经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秘密,在这样一个利益链条中,主承销商和上市企业在高价发行中获取巨额利益,而一旦上市后,其破发带来的巨额浮亏却是由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负担。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