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日央行宽松步伐并未减速

2013-04-28 10:20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林天泉

  本周五,日本央行公布了最新利率决议。在本月早些时候推出激进措施之后,该行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维持现行货币政策不变,承诺继续以每年60万亿至70万亿日元的规模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声明称,这是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致通过的结果。在此前的二十国集团(G20)财政及央行行长会上,尽管成员国一再反对“竞争性”货币贬值,但会后的联合公报并未点名批评日本,而是进一步认可近来采取的宽松政策是为了停止通缩和刺激经济增长。得到了G20力挺的日本央行竟如此收敛,着实令人有些意外。

  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李佩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受益于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日本经济一季度以来呈现复苏迹象,但显然与预期的2%的通胀目标相差甚远。特别是最新公布的CPI数据接连下行,表明日本仍未摆脱通缩风险。因此,央行不急于出手并不等于宽松步伐就此减速,更多措施还在酝酿中。未来,由于进一步扩大国债购买的政策空间并不大,李佩珈认为政策重点会集中在继续加大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交易型开放指数基金(ETF)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J-REIT),而不是长期国债。这样旨在迫使住房和企业贷款利率双下降,刺激居民消费和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需求,并帮助日本大财团筹集资金。

  此次决议公布前出炉了日本3月CPI数据,整体上同比下跌0.9%,核心CPI同比下滑0.5%,跌幅分别略高于预期的下降0.8%和0.4%,这已是连续第五个月下跌。CPI数据的加速下跌给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实施2%的通胀目标带来了挑战。彭博援引日本Dai-ichi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新家义贵的话说:“目前看来,2%的通胀目标非常非常遥远,要想在两年内达到更是难上加难。”历经10年的物价下滑,该国摆脱通缩的形势依然严峻。这似乎给了市场某种预期:日本央行会再次出手,推出更多的措施来结束通缩。然而,该行最终没有宣布重大举措。在只有两句话的简短声明中,日本央行重申了积极贯彻宽松政策的姿态和对抗通缩的决心。

  这份决心也体现在了随后出炉的半年度经济与通胀预估报告中。一如预期,日本央行上调了未来两个财年的GDP和CPI预期。与1月时的预测相比,2013至2014财年GDP增长预期从2.3%增至2.9%,核心CPI升幅预期从0.4%上调至0.7%。在2014至2015财年,GDP增长预期由0.8%增至1.4%,核心CPI升幅预期从0.9%升至1.4%。该行补充称,若不计营业税上调影响,该国在2015至2016财年的核心CPI料将上升1.9%,逼近2%的通胀目标。

  李佩珈告诉记者,一季度以来,不断加码的宽松货币政策对日本经济影响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日元汇率明显走低,国际资金疯狂涌入带动金融市场惊喜连连。国内居民消费和房地产市场也在回暖。在此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刚调高了对日本2013年全年GDP增速预期至1.6%。不过,忧的是通货紧缩和贸易逆差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当前,CPI跌幅较上年进一步扩大,3月贸易逆差仍旧维持在3624亿日元的高位。“这主要是宽松货币政策使得日元大幅贬值并带动出口出现反弹,但是由于日本严重依赖于原油等大宗商品,日元的贬值造成进口价格上升,最终导致贸易逆差。因此,尽管各方仍对日本版QE能否奏效心存疑虑,但摆在该国政府面前的选择并不多,央行再次宽松的概率还在加大。”她指出。

  目前看来,外界对加码宽松政策已没有悬念。特别是在得到G20的支持后,日本央行势必愈发肆无忌惮。市场不免担忧,这会引发“货币战争”升级。在李佩珈看来,G20财金高官对日本版QE的默许,进一步扫清了日本加码宽松货币政策的障碍。因此,日元汇率会继续走软,美元兑日元突破1∶100关口已是大概率事件,“货币战争”风险不可不防。

  从动因看,尽管其声称只是为了走出通缩,但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只会导致汇率的持续贬值和本国出口竞争力的增加,因此,其真实意图远不止其声称的那样简单。事实上,美国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为了巩固其在泛太平洋领域的战略地位,正极力推动TPP协议的实施。未来,随着日美贸易磨擦加剧,美国有可能施压日元升值。从影响看,日元贬值会直接导致与其产业结构类似的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些国家不得不采取“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措施来维护其自身利益。一季度以来,与日本贸易产业相类度最大的韩国、台湾地区的贸易顺差持续下降,这些经济体正通过干预汇市稳定本币汇率。从结果看,日元贬值将使得全球流动性泛滥,套利资金不断涌向经济前景较好的新兴市场国家寻找更高回报,导致资本流入国的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和汇率波动加剧。例如,今年一季度,我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规模累计达121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18倍,且外汇占款四个月连续增加,显示热钱正有回流之势。(张环)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