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在3月末毫无悬念地超过了百万亿元大关。昨天,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百万亿元的M2不由得让人与“货币超发”、“高通胀”等联系起来。不过,多位专家表示,对于中国的货币供应,不能简单片面地用单一数据衡量,而要考虑到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广义货币供应量4年激增超50万亿元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M2存量呈现“加速度”上涨态势。 2000年时,我国M2余额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自2009年起,货币存量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只用了四年的时间,整个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就激增了超50万亿元,堪称“狂飙突进”。与此同时,M2占GDP之比也逐渐攀升增长到目前的近190%,引发市场热议。
货币泛滥将加剧楼市风险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看来,从银行体系大量流出的货币有部分进入了实体经济,而更多的是流向了各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当大量货币流向房地产时,不仅会让国内住房市场投机炒作盛行,房价不断推高,让货币快速流出的风险在房地产市场快速聚积,也会直接让整个物价水平全面上升,影响居民的实际生活。如果管理层对此不密切关注并调整相应政策,那么货币过度泛滥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房价快速上涨,住房交易量快速飙升,成为中国M2最为重要的创造机制。”易宪容称,近十年来,随着房价快速飙升,不仅催发住房市场旺盛投资投机需求,也带动国内土地市场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
货币供应多并非通胀推手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仅由货币占GDP比值偏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没有根据,货币供应多并非通胀或资产泡沫的罪魁祸首。
一个不得不让人注意的事实是,中国M2与GDP比值较高由来已久,但中国的通胀问题并非那么严重。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认为,因M2占GDP比重高就推断会发生通货膨胀没有道理,“中国物价上涨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原因。总体来看,中国政府控制通货膨胀比较成功。在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能够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左右的水平上,很不容易。”
宏源证券宏观分析师陈光磊分析指出,我国M2与GDP之比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是高储蓄率、高资产负债率、低劳动收入占比以及资本回报率不断下降的特有经济增长方式,再加人民币依外汇占款的发行机制,居民收入的存款储蓄倾向和外汇占款流入补充企业现金流的综合反映。
何为M2?
从经济学上讲,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0是流通中的现金;而狭义货币(M1)相当于M0加上活期存款;广义货币(即M2)是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以及其他存款。2011年10月起,中国央行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范围。文/本报记者 程婕
3月人民币贷款超万亿元
昨天,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人民币贷款和存款都大幅增长,分别达到1.06万亿元和4.22万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5.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均低0.1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6.11万亿元,同比多增2.35万亿元。初步统计,2013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7万亿元。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5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和6739亿元。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新增贷款大幅上升一是因为经济增长温和回升,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平稳增长,二是季末存款大幅增加,银行存贷比压力缓解显著增强了信贷投放能力,而季度额度控制也会促使银行加大信贷投放。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就社会融资总量点评认为,非银行融资的迅速增长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正是这部分融资导致2012年4季度和今年年初社会融资总额增速超过了银行贷款增速。朱海斌预计,今年央行将维持政策利率水平和存款准备金率不变。预计2013年新增银行贷款规模将在9.1万亿左右,年底社会融资总规模将达到16.5万亿元。
对于3月份存款的巨量增长,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指出,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了4.22万亿元,占一季度6.11万亿元的69%,这也是当月M2不降反增的重要原因。而存款如此大幅度增加,可能是有的银行为了季报排名,也有银行为了存贷比达标等因素而大幅增吸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