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盈利将回归合理空间

2013-03-13 09:10     来源:新京报     编辑:范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递交了十二项提案。3月11日,他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必将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银行单纯依靠存贷利差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创业板应更注重企业“未来”

  新京报:你今年提交了关于创业板的提案,为什么会提这个提案?

  闫冰竹:创业板的定位,是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一个社会化融资平台和一种风险分担机制。一般地,处于成长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营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普遍不具备盈利能力,但正是很多这样的企业引领着技术创新的方向。

  相对于主板市场或者其他传统融资方式,创业板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未来”,而不是“历史”。

  创业板设立三年多来,我国大约有300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远赴海外上市,其中不乏有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上市资源,适度放宽上市条件,扩大创业板服务范围,已显得十分必要。

  新京报:你说的放宽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闫冰竹:弱化盈利性要求。目前,创业板的上市条件中,两项可供选择的财务指标组合都突出强调了盈利要求,且有明确的定量指标。考虑到处于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往往需要大量的研发、建设及产品推广等支出,一般盈利较少甚至没有盈利的企业,也恰恰亟须资本市场哺育。因此,建议整体上弱化创业板上市条件中的盈利性要求。

  新兴产业上市可降低盈利要求

  新京报:创业板企业质量参差不齐,是否适合一刀切地降低业绩要求呢?

  闫冰竹:对于一般的高新企业,可以继续保持现有的盈利要求。对于那些符合或者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在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真实、有效和充分的前提下,可考虑大幅度降低盈利要求。

  对于亮点格外突出、且所处行业对未来的产业格局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那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上市绿色通道的方式,完全取消盈利要求,允许亏损上市,将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市场投资主体。

  新京报:允许亏损企业上市,在目前我国投资者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是否也有风险?

  闫冰竹:在允许企业亏损上市的情形下,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者都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企业的治理结构、管理水平以及所拥有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模式等。

  同时,允许亏损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将会给中国股市的发行定价方式带来重大变革,目前中国股市的发行定价都是采取基于历史业绩的市盈率定价,模式过于单一,很难遏制企业粉饰业绩的内在动机。若亏损企业也能上市,则目前的发行定价方式将不再适用,基于未来业绩判断的发行定价法将会被采用。

  完善银行分类监管是重要课题

  新京报:作为金融界的政协委员,你对金融改革有何建议?

  闫冰竹:用改革和市场的办法,打破现行的体制机制,激发和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共识。我认为,完善银行分类监管模式是重要课题。目前,我国银行分类仍然沿用“出身法”,出身股份就是全国性银行,出身城商就是地方性银行。

  建议将我国商业银行划分为四类,分别为特大型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型商业银行、小型商业银行,每隔5年左右定期评估,以考察分类标准是否需要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并据此对商业银行进行重新分类。

  新京报:上市银行去年年报陆续出炉,银行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你对未来银行的盈利空间怎么预测?

  闫冰竹:央行两次非对称降息,持续扩大利差浮动空间,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步伐。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必将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银行单纯依靠存贷利差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目前来讲,国内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利润来源于利差收入,伴随着银行最大收入来源下降,银行盈利将受到冲击。同时,监管机构提出加快金融机构改革,各类型金融机构间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也将压缩银行盈利空间。可以说,银行利润高速增长的时代将渐行渐远,盈利将调整回归合理利润空间,向全社会平均水平的趋同将是大势所趋。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