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500强榜单折射经济结构失衡
财富500强再添中国“新丁”。7月9日,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揭晓。中国上榜公司又创新纪录,达79家,其中出现了13张“新面孔”。这是中国大陆(含香港,不包括台湾)的上榜公司连续第9年增加,目前数量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的132家。不过,其中国企仍占绝大多数,且多集中于能源、商业银行、汽车制造等行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
上榜企业增多排名前移
相比于美国上榜公司连续10年减少,中国公司的上榜数量保持了强劲的增势,近两年每年都会出现十几张“新面孔”。2010年,中国上榜企业只有54家,去年达69家,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今年更是增至创纪录的79家。而中国大陆(含香港,不包括台湾)上榜公司已连续第9年增加,今年共有73家,比去年增加12家。
2009年才开始“杀”进500强的民营企业(不含港台),今年也添两丁,达到5家。新入榜的两员“新丁”是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其中,浙江吉利猛蹿了213位,从去年的688位上升至今年的475位。首次上榜的山东魏桥,位居440位。
与去年相比,中国上榜企业的排名普遍前移,比如中国平安排名从去年的第328位跃升了86位,联想集团今年则前行了80位至第370位。浙江吉利更是以213位的上升幅度,成为当仁不让的升速最快者。据记者观察,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保持去年的排名,仍为第五、六、七位,中国中铁、中国人寿、南方电网、中交集团、南方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等不到十家企业排名下移,其余中国上榜企业排名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这反映出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告诉时代周报,“反映在宏观上,去年中国GDP总量超过了日本;反映在微观上,则是进入500强企业数量也超过日本,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两年,中国进入500强企业数量的增多,也是中国经济增速没有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中国企业的规模还在扩张,相对地位也在提高。不像欧美企业,规模有些是绝对值增长,相对值下降,有的是绝对值负增长,相对地位更是下降。”
据陈永杰观察,此次上榜的中国企业,不仅数量增加,企业排名普遍靠前,还有一个特点是,所有中国企业营业收入的总和,在500强的全部总量中,比重也明显上升。“这说明中国企业在500强中的整体规模也有所提高。”
上榜企业数“全球第二”,在北京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贺阳看来,也与中国经济规模全球第二相关,是国力增强的表现。而中国GDP仍保持高速增长,使得欧美经济与中国经济相比出现彼消此长,中国企业排名因而较去年靠前。“这个过程肯定还会不断持续。”
不过,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看来,“全球第二”仅仅意味着中国的企业规模扩张,规模大的企业较多,与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很难说有直接的联系。而去年欧美经济不景气,使得欧美企业排名下滑,中国企业则受益于GDP的高增速,排名上移。
国企仍是财富榜绝对主力
正如以往历届榜单,国有企业是本届中国上榜企业的绝对主力,除港台企业外,民企只占区区五席。而国资委网站消息称,上榜企业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即达到42家。今年新上榜企业中,也多见国企身影,如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物资集团总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等。其中,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即以2011年营业收入282.89亿美元的业绩,位列390位,为中国新上榜企业首位。
《财富》杂志称,从行业分布来看,产生世界500强最多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能源、商业银行和汽车制造业,其中全球能源巨头包揽了世界500强前10名中的8名。中国入围企业也大体反映了这种状况。据本报记者观察,中国入围企业大多集中于煤炭、电力、石油、钢铁、汽车、银行等行业,今年新晋企业同样如此。
有媒体分析,从2011年榜单来看,中国大陆相较美国公司在行业分布上颇显参差,也折射出两个经济体的巨大差异。美国上榜公司分布在35个行业,而中国大陆上榜公司分布在22个行业。其中,中国企业晋身的建筑材料、船务、工业机械、贸易和公用设施五个行业,不见美国企业身影。而中国企业未涉足的美企所在行业则有18个,包括食品饮料、电子及电子设备、信息技术服务、半导体、烟草、计算机软件、家庭及个人用品、娱乐、制药等。
从今年榜单来看,这一行业分布状况并无明显改观,与去年基本一致。
“国企数量占优是肯定的。”陈永杰告诉时代周报,“我国先晋身500强的都是国有企业,它们并非单纯地从市场中发展起来,而往往是过去计划经济下的整个行业划归一个或几个企业,这是它们体量巨大的先天条件。而这些行业多为资源性行业,如煤炭、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使得我国上榜企业较多集中于此。”
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也对时代周报表示:“中国国企是集国家资源支持出来的大公司,因此规模巨大,容易上榜。另外,中国公司能做大的,一是与国有需求有关的,比如由政府类投资带动需求;二是在限制国外竞争的领域,比如金融业、保险业。在这些行业内容易产生500强公司。而在那些完全竞争的领域里,都是以外国公司为主,中国公司很难斩获。”
“500强内国企过多,而且基本都是垄断性国企,集中在能源、银行等行业,这反映出经济结构的失衡。国企的弊端一是效率低下,二是有违公平,三是易生腐败。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国企究竟应该起什么作用,界定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要认识清楚,然后再逐步改变现在的状况。”贺阳表示。
相比之下,上榜民营企业尽管达到了5家的历史高点,但在众多“巨无霸”国企映衬下,仍显黯淡。“今年上半年,民营企业投资已占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2%,从这个角度讲,上榜企业的数量与之是不相称的。但这也有其必然性,我国3000多家大企业当中,国有企业占的比重较大,市场打拼出来的民企则以中小企业为主。不过,目前接近500强入围门槛,即22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的民营企业正在增加。我想,未来五到十年,一方面,国企还会新增入榜者;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进入500强的比重也会扩大,相对增速会超过国企。”陈永杰称。
规模并不反映综合实力
2011年曾引发“暴利”争论的银行业,在500强榜单中也秀出了一波耀眼的“行情”。国有五大行排名大幅上升,中国工商银行从去年的第77位腾升至第54位,是除了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电网外排名最高的中国公司。建行从第108位升至第77位,农行从第127位升至84位,中国银行从第132位上升到第93位,交通银行从第398位升至第326位,招商银行也首次进榜,排名第498位。工商银行的利润也极为可观,以322.14亿美元名列500强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美国埃克森美孚。
“在资金短缺的状况下,银行作为放贷者,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银行规模大,息差高,利润率当然很高。但随着利率逐渐市场化,净息差会下降,另外经济下行使得资金紧俏程度趋缓,银行的规模增速会放慢,利润率也会降低。”贺阳表示。
谢国忠则认为,中国的银行暴利是从账面上算的,没算坏账、不良资产,目前大量地方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得以展期,而展期就不算不良资产,但坏账隐忧仍在。银行状况可能并不像表面那样光鲜。
值得注意的是,财富500强以企业营业收入排名,仅为企业规模的参照系,并非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事实上,榜单中,“大而不强”的企业也在在可见。比如,美国房利美以1374.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26位,但其利润却是-168.6亿美元。德国意昂集团以1570.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列第16位,却也亏损了30.9亿美元。同样的尴尬也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如,中远集团以288亿美元营业收入列384位,但却亏损6.5亿美元。中冶集团以376.1亿美元营业收入列280位,亏损4亿美元。而以一匹“黑马”姿态“杀”入榜单的浙江吉利,尽管实现了233.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赚得也不多,只有9000万美元。
“企业规模是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但不能代表综合实力的全部。综合实力还体现在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上,效益比如利润率有多高,效率则是人均生产率多高,人均创造的利税有多少。这些方面中国企业距一些欧美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像银行,虽然现在中国银行已经占全球银行业利润的29%,但因为从业者太多,人均创利并不高。石油、石化企业这方面的差距就更大。”陈永杰认为。
而在芮明杰看来,上500强榜单,只是说明企业市场规模大了,并不说明在行业中处于全球领先位置。“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的技术、生产效率、管理、商业模式、产品质量、服务是否在行业内领先。即便利润领先,也可能是源于垄断,并非竞争得来。我们企业的竞争力,跟国际上真正领先的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千万不要沾沾自喜。我可以说,将来上榜企业数量还可能超过美国呢,就像现在我们的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了,但我们还不是制造业强国。”
“行业有行业的特点,有些行业比较容易做大,比如汽车,有些行业就不容易做大。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要有世界500强的,规模并不重要。”芮明杰表示。
谢国忠也告诉时代周报,“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赚不赚钱,赚钱可不可以持续。如果烧钱做生意,营业额再大,要靠融资来补贴,也没什么意义。”
也许确实没必要过度关注这个榜单。谢国忠认为:“《财富》杂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趋弱,喜欢弄这样的榜单来增加杂志的销售。他们很多事情都是针对中国市场做的,评这个榜单也是为了突出中国公司,让中国人卷入,以为这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评级。最终为了吸引中国公司去杂志做广告,或是到中国来办会议,拉到中国政府或企业的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