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催生人民币国际化

2012-04-11 10: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范乐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208期日前召开。论坛成员、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发表了题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主题演讲。曹远征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缺陷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它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进程,应该从周边国家开始逐步开展。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概念

  曹远征从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基本概念谈起。首先他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属于本币国际化使用的范畴。本币的国际化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对国外非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上广泛地以该货币计价的投资。这个资产负债表包括非居民政府负债表、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

  本币作为国际货币通常具有三种功能:一种是广泛地用于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第二,由于其用于计价结算,就会产生支付需求,进而在金融市场就可以用于借贷和投资;第三,随着上述功能进一步发展,本币作为国际货币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储备货币。

  这也决定了从时间过程上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进程。短期先表现在贸易安排上,主要体现在计价和结算方面;中期来看人民币可能会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之一,例如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在金融上将人民币作为交易工具;从长期来看,如果人民币能够广泛地进入到国外非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就很可能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后的第五种储备资产,有一些国家已经宣布开始对人民币进行储备。

  其次曹远征提出,货币一旦国际化,有收益也会有风险。收益主要是四方面。第一,铸币税收入,也就是一种货币的印刷成本与票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一国货币一旦被国际化,那么该国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征收铸币税。

  第二,发行成本与发行收益之间的利差,可以降低对外融资成本,增加国际支付能力。以美元为例,美国的债务危机之所以不如欧洲严重,就是因为美国一旦出现支付困难,就会大量增发货币进行偿还,而不用考虑美元的实际价值。

  第三,改善贸易条件减少汇兑风险并增加贸易便利化。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为例:金融危机以前,中国与东盟贸易使用的是美元支付,需将贸易双方的货币先与美元兑换后再进行支付。这中间就有汇率损失,如果美元汇率再波动的话,损失就可能比较大。如果实行本币直接结算的话,就会减少汇率损失。

  此外,本币国际化也可以提升本国的金融体系水平。一旦本币成为国际货币,料理本币业务就是料理国际业务,这样,一国的金融体系就会产生国际影响。

  本币国际化带来的最大风险则是“特里芬难题”。所谓“特里芬难题”,是指货币提供国所承担的流动性义务与本币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权衡。如果一国货币被国际广泛使用,那么该国就会有一个长期的逆差形成机制。这种长期逆差形成以后,该国汇率就一定是不稳定的。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主权货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都逃不出“特里芬难题”的制约,要真正缔造一个国际金融秩序或者国际货币体系,必须存在超主权货币。

  上述矛盾还带来了一个派生物,即本币国际化后国家中央银行的义务问题。一国货币一旦有了国际性义务,与本国利益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该国的中央银行就很难制定该国的货币政策。

  再次,曹远征表示,尽管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已经初现端倪,英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目前就是否在两国开设人民币离岸市场正在与中国政府展开谈判,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它的国际化一定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人民币必须成为可兑换货币。可兑换货币不一定是国际化货币,例如港币、新加坡元,但是作为国际货币,比如欧元、美元,一定要是全面可兑换的。

  第二,人民币在国际收支上要有逆差,这是满足对方资产负债表广泛持有该货币投资的前提,为货币的输出创造了可能性。这种逆差虽然并不一定是全面逆差,但是至少要在国际收支的某个项下大量产生。

  第三,该国的货币政策不能是完全独立的。如果一国货币在国际上广泛流通,那么该国就必须制定对世界经济负责的货币政策,而不是单纯顾及本国利益。

  美国就是在这个条件上饱受诟病。美元是全球的国际货币,但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往往以美国利益为基点。例如美国为刺激本国经济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现实情况是该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美国经济,反而加速了全球通货膨胀。这凸显了一个矛盾,即本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国家,往往难以权衡本国利益与国际利益。

  另外还需要考虑经济实力与国际需求变化这两个因素。第一,金融业归属于服务业,金融服务水平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实力。这个实力有两点表现,首先是一国G DP占全球比重,即本国经济在全球是不是有地位。小国的货币无法成为国际货币。其次是一国的开放程度,即本国国际贸易的比重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一个封闭的国家,即使G D P很高,其本币也不足以成为国际化货币。

  第二个因素取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动。德国马克和日元成为国际化货币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两国的G D P达到世界8%,贸易额占到5%-10%。1973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固定汇率变为浮动汇率,这为德国马克和日元成为国际化货币提供了契机。

  由此可见,人民币能不能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不仅仅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取决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