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发布201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截至5月底,我国个人存款余额为44.17万亿元,以全国人口总数13.5亿计算,人均存款为32719元。
居民高储蓄率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奇特现象;2012年陆家嘴论坛上,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在发言中称,2011年全国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3000元,居民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即储蓄率)的52%;仅过去1年半时间,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增加了9719元,增长了42.2%,居民储蓄率占比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如此高的储蓄率在世界各国实属罕见,也是大国经济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先例。高储蓄存款率,不利于推动经济健康发展,还成了拉大财富分配差距的重要推手,也成了中国经济难以治愈的疼痛。
居民高储蓄率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绊脚石”。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就在于过分倚重出口和投资,而当前在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上无所作为,原因就在于居民储蓄率过高,无法唤醒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消费意愿。据相关分析,中国富裕阶层的财富多集中在各类相关投资产业上,用来存款的钱相对较少,占比不高;而总量达40多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多为社会中低收入阶层聚积的财富,其存款动机为小孩上学、防生病及养老等支出做准备。居民储蓄存款中的大部分资金原本可用做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但因社会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民生机制尚未健全,中低收入阶层担心生活中发生变故或不可预见事件,只得节衣缩食,抑制消费欲望,把收入中的大部分储存银行,从而把当期消费转化为远期消费。同时,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是社会消费需求最旺盛的群体,其消费潜能得不到正常释放,无法转化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推力,使扩内需这驾“马车”乏力。如果居民储蓄存款至少有一半能用于当期消费,则可释放20多万亿元消费能量,有望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靠出口和投资的现状,也可有效扭转经济增长疲软态势。
居民高储蓄率成了扩大社会收入差距的推手。广大中低收入者倾向银行存款,除了预防生活意外生变之外,还因缺乏投资理财知识和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只好把省吃俭用的钱存入银行而获取微薄利息收入。广大中低收入者这种理财意愿,使总量巨大的存款资金长年“睡眠”在银行账上,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三大弊害:一是使居民财富不断缩水,随着货币贬值,中低收入者存款越多,财富缩水越多;造成中低收入阶层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能力越来越低,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因为储蓄存款带来利息收入有限,成了居民财富的“漏斗”。二是银行靠着这些低利率存款,不仅垄断巨额存贷款利差收入,而且依赖着低利率存款提高自己在信贷市场中的定价话语权,不断将资金投向高利领域,使资金流向国有垄断行业和泡沫产业;也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导致了中小微实体企业信贷融资越发困难。三是银行靠着这些资金垄断投资项目,并且形成巨大利益集团,对民资进入金融等垄断领域产生强烈抵触情绪,使普通民众和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受阻,使金融改革遭遇重重阻力。
由此,改变居民储蓄率过高现状,是中国经济亟需破解的难题,需政府综合施策:加大对居民消费引导力度,提高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使广大居民敢消费、能消费,充分释放消费潜能;出台一揽子鼓励居民消费政策,激发居民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转向扩大内需拉动为主,实现中国经济良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