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马蔚华,招行何处去

2013-05-09 10:04     来源:国际金融报     编辑:林天泉

  “马行长真的要离开了么?”招行员工都这么问,说明这是一家对行长有着超出一般依赖的银行。

  但时间总是无情。5月8日,堪称最具有个人领导力的行长马蔚华,将结束他个人迄今为止最引以为傲的一段职业生涯。整整14年,马蔚华标志性的微笑、马不停蹄地宣讲、大刀阔斧地两次改革,都为招商银行刻画了深刻的马氏印记。

  那么,这家有着鲜明行长个人风格,多次被外媒评为中国最佳股份制银行的招商银行,在“后马蔚华时代”,究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明天?

  老马离场有遗憾

  走到哪里,马蔚华身上都带着招行的标签。

  “他的一言一行是招行精神的代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明东对于马蔚华的离任也是唏嘘不已,“在中国的银行家中,他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的影响力都是比较大的”。

  这个在深圳与华为任正非、平安马明哲、万科王石齐名的商业“教父”,却也扛不过年龄压过退休线,65岁的他在之前便已经开始为退休做准备。最近几年,他更加注重招行体制建设,试图去掉更多的“马蔚华标记”。

  一个多月前的招行2012年业绩发布会上,马蔚华说:“一个企业的发展,最终要靠制度、文化的连续性,如果制度可以不断完善、文化可以不断传承,那么无论谁当行长招行都可以健康发展。”

  “招商银行很多业务做得很好也很早,是一个很有活力的银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整个银行业中,招行敢作敢为的思路,确实是因为马蔚华的烙印太强大。在银行业的条条框框之下,马蔚华还在继续做金融创新。但是其离场要说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不尽然。”

  兴致勃勃推行的“二次转型”还未完成,马蔚华就要离场,不是没有遗憾。

  招行在零售业务方面已经深耕细作多年,马蔚华给后来者留下的招行算是修缮良好。但是马蔚华“二次转型”尚在进行,要求各分行降低资本消耗、控制财务成本以及推进小微企业业务。由于分支机构对推进业务转型并不积极,加之小微业务对贷款定价水平和盈利回报要求颇高,马蔚华此次改革成效并不是很大。

  “马蔚华是希望开拓中小企业这个新的客户群,但他今天开展新业务明显是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在今天的中国,业绩表现较好的绝对不是小微企业。”孙立坚表示,“改革效果应该并不明显,但是也并不是坏事。如果改革效果明显,马蔚华离开会非常影响之后招行小微企贷款的发展方向。”

  “降低资本消耗、控制财务成本两个思路很对,在今天的经济周期低谷,必须注重控制风险,如果盲目扩张,就会形成潜在的不良负债。”孙立坚说。

  中信换任还在阵痛

  田惠宇,现任建设银行零售业务总监、北京分行行长,即将从老马手中接棒。

  他并不是第一个从建行走出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朱小黄在去年8月接管中信银行,此前他担任建行副行长,负责建行零售业务。

  在过去的6个月,一场朱小黄“旋风”横扫中信,强化零售银行战略、网上再造一个中信银行以及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都给中信带来了强烈的战略调整阵痛。

  无论是净利润持平(归属公司股东净利润310.32亿元,同比略增0.69%)、不良贷款余额上升43.48%,还是高额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中信银行2012年一系列财务表现令市场大跌眼镜。

  “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我想尽快达到监管指标要求,可能对于我们自身的市场形象等各方面都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朱小黄这样解释他的大刀阔斧。然而2012年中信的业绩表现不佳,雷霆改革也让这家相对保守的商业银行感觉步伐过快。

  同样来自建行,即将成为主角的田惠宇接下来是否也会“上任三把火”?

  后来者理念是关键

  招商银行即将到来的掌舵者是一个低调的人,这点与自称为招行宣传员的马蔚华之高调,可谓两个极端。田惠宇任建行深圳市分行行长近5年间,极少与媒体接触。

  在担任建行北京市分行行长期间,田惠宇推进了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的改革,将100多个支行撤并为30多个,为此不惜流失了部分支行行长级别的人才。接近他的人评价,这是一个外表文静,但内心极其有力量的人。

  “马蔚华在招行期间的文化、制度以及理念比国内很多银行发展得都好,短期内也很难改变。”徐明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国国内机构的发展是体制性的运营,机构的一把手的理念确实有很大的影响。长期要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可能要看他自身的文化理念和银行发展战略跟招行现有体系是不是吻合。”

  田惠宇,有着5年的资产管理经验,有这样的背景,对风险的认识一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王岐山担任建行行长时期,其中的一名秘书正是田惠宇。

  “马蔚华这种走差异化经营的思路能够继续下去的话,那么招商银行在今后的潜力不可低估。如果后来者不能看到这点,而是只能看到眼前利益,靠利率市场化去太高存款利率抢客户,放低贷款利率抢企业,那前景不会太好。”对于田惠宇会不会像朱小黄那样大刀阔斧,孙立坚认为,“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贸然大动作开拓业务是有风险的,中信现在的状况应该起到警示作用。此外,王岐山对高风险业务的监管非常重视,一直以来都在强调防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组织内耗及短期内的业绩下滑或将在所难免。“短期内不良资产有集中释放可能,新官不理旧账,如同中信银行新行长去年底大幅提了120亿减值,使得中信成为首只业绩近乎零增长的银行股”。(卫容之)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