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黄埔”30而立再出发

2012-03-30 08:55     来源:中新社     编辑:范乐

   在北京成府路43号,清华大学东门外500米,成立30周年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9日树立起一块崭新的牌子——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1981年9月,在中国金融改革之初,为顺应国家对金融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的学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诞生,选址北京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公社一个尚未启用的卫生院。

  “在建设伊始,我们就有一个明确的主张:‘五道口’要着重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骨干力量,培养务实工作者,而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任主席、“五道口”的主持创办者刘鸿儒说。

  30年的沉淀,“五道口”在金融界成为一个特有称谓。1981年到1983年入学的62个学生,即“五道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老三届”,在中国经济的大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包括1981级的吴晓灵(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局长)、夏斌(曾任深圳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金琦(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曾任IMF中国执董)……

  过去30年间,“五道口”学子创造中国金融界的许多第一:第一家法人股份制银行、第一家上市银行、第一只基金、民间最大信用社、第一家柜员制银行……“五道口”也成为“走向商界成功的通行证”、拥有“金融黄埔”的美誉。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的博士学位是在“五道口”取得的。在他看来,“五道口”是30年金融改革的缩影,以刘鸿儒为代表的一批改革家,将改革思想布道于此,使“五道口”成为改革的桥头堡和思想的策源地,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刘鸿儒则说,“五道口”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不是哪一个人的作用,而是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适应了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的潮流,培养发展市场经济、推进银行和金融改革所需要的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一些综合性大学不断加大金融学科的发展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吸引优秀生源方面展现出越来越大的优势,这也让“五道口”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五道口”曾经引以为豪的优势,如兼职师资、外教授课等,成为其后来发展的障碍。

  经济学家厉以宁谈及“五道口”的发展,在肯定其历史贡献的同时,也表现诸多遗憾。他认为“五道口”的教学质量后来有所下降,在学术上成就不多,有三个原因,一是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好的教授都是外聘的;二是学生受专业局限,只懂金融;三是缺乏综合性大学的学习资源和学术氛围。

  从2000年起,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开始合作初探,并开始学生互选课程、学分互认等一系列尝试。

  2012年3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合作目标终于实现,“五道口”成为清华大学的第17个学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任名誉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出任首任院长。

  “我们会保持业界背景的强大优势,结合清华百年教育资源优势,打造一个培养中国金融中国人才的高端平台。这次合并,不是‘五道口’的终结,而是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是‘五道口’的再一次出征。在名称上保留‘五道口’字样,也是五道口金融学院与其他院系的最大不同,是对‘五道口’品牌特色的强调、延续。”吴晓灵说。

  一直以来,“五道口”的办学规模一直保持在每年硕士招生不超过70人,其中博士生不超过15人。吴晓灵表示,学院会依然保持“小而精”风格,不会大幅扩招。不办大学本科金融专业,但是会考虑将来开设有关的双学位课程。清华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大学优势,特别是有很好的理工科生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她认为本科学理工、研究生再学金融是培养金融人才的最好路径。

  “如果说过去30年,我们是和中国改革同行,未来,我们要与世界同行。”吴晓灵说。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