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前后,我国资本市场新政密集出台,内容涉及“进”(发行改革)、“退”(退市改革)以及交易费用下调等资本市场各个环节。近半年来,指向解决我国资本市场深层次问题的系列改革措施接连落地,完整制度体系的加速成形正推动我国市场步入一个制度红利时代。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曾策划推出“展望积极的股市政策”系列报道,引发市场广泛热议。时值“十二五”规划发布,“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写入规划纲要,预示着资本市场实现扩张性、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扑面而来。
一年多来,发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渐次推出、场外市场建设加速推进、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长期资金入市开闸……这些举措无不表明,“积极的股市政策”正从期待化为现实。而一项项具体的“积极股市政策”,又恰是构成制度红利时代的细节本身。
通过改革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我国市场的发展史即是一部改革史。制度红利时代的来临,意味着这一改革已从健全市场基础,逐步行至打破阻碍市场发展的深层次桎梏;同时,无论监管层,还是相关领域的配套保障及顶层设计部门,都对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和完善持有一致的坚定态度。
确定无疑的是,“十二五”期间资本市场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不仅标志着作为重要要素市场的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重点突破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更标志着未来数年中,社会资本和资源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体量,向资本市场集中。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及制度建设必将伴随始末,这亦预示了制度红利时代的深度、广度与长度。
制度红利时代,是资本市场加速回归其本色的时代。制度改革指向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近一个时期监管层所推诸项改革无不指向股市长期形成的顽疾,意在从关键环节切入,扎实推动形成市场化导向的体制机制,树立正确的股东观念,培育价值投资文化,最终将资本市场锻造为一个关节打通、机制理顺、投资理性、公开透明、值得信任的市场。
从这个角度出发,制度红利可看作是投资人的信心红利。需要指出的是,制度红利带来投资机会,其本身并不是概念、题材,更不意味着只是“一波行情”。
同时,资本市场从“制度”到“制度红利”的实现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改革的推动者和决策制定者,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其他参与主体及各个层面的政策协调性。作为新兴市场,我国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等主体的市场化意识尚在逐步提高,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些问题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制度红利又可看作是资本市场所涉各个层面的成长红利,不能仅靠制度单兵突进得以实现。
⊙记者 马婧妤 ○编辑 艾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