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给投资者提供了绝好的炒作机会。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选择股票市场的防通胀板块,能够确保自己的资金跑赢CPI;而对于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资本大鳄,提前建仓农产品期货,甚至冒险囤积农产品现货,抢食通胀盛宴。业内专家认为,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已脱离供需基本面,他们建议完善农产品交易的市场体系,增加监管的透明度,防范投机资金兴风作浪,维持农产品总体稳定。
农产品牛气冲天
无论是期货市场还是现货市场,农产品无疑是最近几个月的明星。在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的前提下,做多农产品期货被称为是最保险的投资。甚至有报道称,当前资金炒农产品期货的收益能够达到40%,超过了炒房的收益。
统计数据显示,从8月中旬至今,6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大豆、玉米、豆油、豆粕、棕榈油和菜籽油集体上涨,涨幅位于商品期货市场前列。此外,棉花期货近期的涨幅也非常明显。中州期货分析师崔广健认为,农产品已为牛市吹响了号角。
农产品期货价格受国际市场供需影响较大。今年8月中旬,全球主要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宣布小麦禁止出口,导致全球市场上小麦期货价格疯狂上涨,国内期货价格也随之大幅看涨。美国农业部公布的10月份月度供需报告显示大豆供应不足,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豆类期货全线涨停,国内大豆、豆粕、豆油及玉米等农产品受此刺激也跟随涨停。
除了输入性通胀因素外,国内政策也强化了农产品涨价的预期。国家发改委10月11日宣布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是近6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仅次于2009年的调价幅度。北京中期期货经纪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杨莉娜认为,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给市场释放了一个水涨船高的信号。
多路资金转战“农场”
而在现货市场,从“豆你玩”到“蒜你狠”再到“糖高宗”、“苹什么”,一拨又一拨资金疯狂挤入了农产品现货炒作的行列。
为何资金对农产品有如此强烈的兴趣?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前提条件下,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通胀预期成为炒农资金绝好的催化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未来十年内,我国粮食价格呈现明显上涨的趋势。他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粮食价格基本上翻番。未来十年,粮食价格的波动周期将更明显,频率也将加快,价格上涨的品种数量也将多于以往。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越来越多的资金大举建仓农产品。粮油等农业产品具有较低的需求弹性,即使经济发展放缓,其全球需求总量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正是因为农产品的这种特性,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整体环境下,各路资金均将农产品当作了“价值洼地”的首选对象。
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王兢表示,农产品市场的资金情况与股市、楼市涨跌呈现了非常紧密的联动关系。2009年下半年,开始有资金大举进入农产品,尤其今年上半年,楼市调控政策导致很多资金逃出楼市进入农产品流通市场。
有报道称,当前浙江部分炒楼资金受到限购令影响,已从楼市撤出,转向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农产品期货的持仓量持续增加。这些流动性过剩的资金是导致近期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之一。
加强投机资金监管
国家粮食局一位人士指出,当前粮价上涨绝非粮食供需基本面紧张这么简单,资金对农产品的炒作,已经背离了供需和价格之间的规律。利用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从股市、楼市游离出的流动性,对农产品进行炒作,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仅仅从供需的基本面方面,并不能支撑农产品价格如此离奇地、持续地高涨。全球粮农署发布报告称,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市场粮食供求总体平衡,不具备大幅涨价的基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表示,今年秋粮丰产已成定局。
实际上,炒农投机者们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现货市场,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联手打击农产品囤积炒作行为的行动力度不断加大,对涉嫌农产品囤积炒作的行为进行较重的罚款。
对于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我国已经建立了粮储制度,防止大宗粮食产品被爆炒。一般情况下,囤积大宗粮食本身利润并不高,而且大宗粮食产地分散,一般中间商很难有中储粮那样的实力,同时国家还有储备粮进行市场投放,很难掀起“炒绿豆”那样的行情,使得大宗粮食产品的投机空间并不大;但对于小宗农产品,却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监管措施。
三农问题研究学者李昌平认为,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严重缺陷,这一点在小宗农产品市场上尤其明显。中间商可以轻而易举隔开生产者和消费者,独占定价权,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直接见面,对价格无任何发言权,成为市场的弱势群体。这极容易导致市场价格在贸易流通环节出现扭曲,也容易为各路资金豪赌农产品提供“保护伞”。只有改变农产品交易的市场体系,增加监管的透明度,降低投机获利的可能性,才能彻底堵住游资炒作农产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