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银监会对理财产品销售环节的合规监管加大了力度,但“飞单”现象并未杜绝。
日前,有报道称,某国有大行深圳坑梓支行副行长杨巧斌利用银行网点渠道,向客户销售中鼎迅捷和“中科创·财富通”等理财产品,引发客户举报投诉。该行表示,代销的理财产品均未进入其渠道。这是继某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华侨银行“飞单”事件后的又一起“飞单”事件。
“飞单”事件的背后都是代销纠纷,都是银行员工为“飞单”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所诱惑,大肆兜售非银行机构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这些代销行为都发生在银行体系的支行,并且几家支行职工都完成了对理财产品的推荐和销售。不同的是,此次深圳某行的“飞单”来自银行职工的私自代销;而华侨银行则是现任银行员工与国内第三方理财机构恒天财富销售人员、也是华侨银行前个人客户经理间“合谋”,借华侨银行名义,向华侨银行的一个大客户兜售恒天财富产品。
几起“飞单”事件,都有相似之处:都是非银行机构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都是非银行机构迫于销售压力,希望尽早完成销售任务,不惜钻银行管理或制度漏洞,借银行信誉和渠道进行产品销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曾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首届年会上表示,通过不当的销售手段,把理财产品卖给不适合的投资人,这种情况目前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比较普遍。
为什么非银行机构要挖空心思,借银行渠道销售其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呢?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一直是以国家信用和中央财政作为担保,银行在百姓心中有着非常高的信誉,普通老百姓不仅不担心银行会倒闭,更不会担心从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会出现兑付问题。因为如此,但凡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或未经银行总行同意而在营业网点违规销售的理财产品,甚至由银行网点员工向客户私自推荐销售的理财产品,老百姓都会深信不疑,视其为无风险的储蓄存款替代品。一些发行或销售理财产品的非银行机构或公司,正是看中老百姓这种心理,要么以高提成诱惑银行员工,要么与银行员工合谋,以获取有产品需求的客户信息,兜售自家理财产品。
“飞单”事件的产生,凸显金融改革的紧迫性。因为非银行机构之所以青睐银行渠道,是因为这里有很多不在乎风险或者不把风险当回事的“傻钱”。而“傻钱”的产生,又是缘于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隐性的保险制度强化了储户对银行的信任。这种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尽管有利于银行销售合规代销的非银行理财产品,从而做大理财市场,并通过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改善银行收入结构,逐步实现银行业务结构转型,但也容易让发行或代销理财产品的非银行机构在与银行“正道”合作行不通时,走旁门左道,打“擦边球”,甚至采取违规手段借力销售。更为严重的是,居民对银行的信任,很容易让银行对借助自家网点蒙混销售的非银行理财产品,承担兜底责任,使本应由发行或代销理财产品的非银行机构承担的风险,转嫁给银行。
显然,要根治“飞单”事件,不仅要出台代销业务风险排查通知,整治银行代销业务,更需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通过改革银行体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客户的风险意识,实现以市场化手段处置银行销售理财产品风险的目的。虽然某股份制银行代销纠纷最终以违约理财产品的担保方——中发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履行担保责任,全额收购客户购买的“中鼎系列”产品,所有客户均拿回本金而告一段落;华侨银行将第三方理财机构恒天财富告上法庭,但这样的处理结果并不表明金融改革无需推进。相反,随着大量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商业银行自有资本不足、资产结构不合理、资金流动性差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种脆弱性决定了若银行对防不胜防的“飞单”事件围堵不严,这类小纠纷的处置不当,很容易引发投资者信心危机,影响整个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诱发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