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6月20日电(记者 蒋丽敏)“这个花圃是我精心挑选的花种亲自种下的,我就会每天过来看望它,如果发现它快死了,就会赶紧给它浇水施肥管理;如果是官方种的,我就会跟跑去跟村干部反映:这个花快死了,应该有人来补种。”在昨天举行的海峡两岸终身学习峰会上,台湾中正大学副教授蔡秀美用一个极简单的例子说明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19日上午,海峡两岸终身学习峰会在“6·18”会场举行。来自台湾中正大学、台湾真理大学等院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向200多名福建九地市乡镇村负责人分享了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希望能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创新能力。
社区营造也被称为“发现乡村之光”。参与者坚信,每个乡村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只是需要通过社区营造将其发现和宏扬起来。台湾近8000多个村庄几乎一半都参与了社区营造。福建作为中国大陆对台的重要省份,2003年率先引入这一模式,建立长乐文岭村、连江县官坂镇辋川村和霞浦溪南镇傅竹村三个“闽台共建小康社会(乡镇)示范点”。
蔡秀美认为,社区营造理念同样适用于福建正在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她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仅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更在于提升居民素质,培养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社区营造不是自上而下地官方规定基层配合,而应该从历史文化角度去切入,改变人的观念,让社区居民一起来重视社区建设,参与社区建设,共建家园。”
在她看来,社区营造要从提升居民素质入手,这就需要终身教育。同时强调,居民需要的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的听课,更重要的是与他人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可以产生态度的,会自发地改变行动。
台湾真理大学博士章国威直言,现在福建社区营造大部分还停留在环境治理和村容村貌的改变,但在此之后该如何维护“美丽乡村”是值得思考的。
“福建很多乡村或社区建设,对政府依赖程度太高,政府提供资源才愿意做或者是有多少资源做多少,这种被动式地建设美丽乡村,不会走得长远。”
在这方面,台湾经验是乡村或社区应该在政府一次投入后做到“造产”,把社区文化、社区资源转化成观光资源,有了旅游收入后就可以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章国威提出,乡村或社区“造产”,要和对居民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休闲社区如何营造,农业技术如何生根……这些都可以形成终身教育的诉求。要把终身教育和乡村建设绑在一起,这样村民才会有自觉性,不断提高素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