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坛 | 博客
官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于论坛 | 最新播报 | 视频·直播 | 重要发布 | 重要讲话 | 人物访谈 | 嘉宾风采 | 论坛花絮 | 评论反应
中国台湾网专稿 | 主题论坛 | 论坛城市 | 现场图片 | 背景资料 | 关注海西 | 闽台交流 | BBS | VIP | 第四届 | 第三届 第二届 第一届
  海峡论坛官方网站 -- 最新播报·第五届

海峡论坛聚乡情 福建迎接众乡亲

时间:2013-06-16 22:15   来源:海峡之声

  (海峡之声6月16日厦门专电 记者尚宇轩)第五届海峡论坛大会16号上午在厦门会展中心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以及两岸各界基层代表近万人参与盛会共襄盛举。在这些台湾乡亲中,有的是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有的已经是第三次、第四次的前来的“老朋友”。故友新朋相聚鹭岛,大家都对哪些方面有所关注,又有哪些新期待?


  王慧君:以前隔座城,现在没差别


  王慧君是一位精神矍铄的银发族,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她曾供职宏基电脑公司从事科技产业园区开发,现在是台湾九天艺术文化公司的顾问。一边做科技产业的规划,一边关注起了传播传统的陕西大鼓。这一次来厦门参加海峡论坛,给她感触最深的,是两岸之间几乎要变得没有不同。“好像越来越没有分别了。比方说语言啦、想法啦。很多人像厦门人,都自由行,打个电话就来了。跟他讲阿里山啊、日月潭啊,永康街有好吃好玩的。大家好像没距离。或者我们台湾人到厦门来,中山路啊、鼓浪屿啊。以前好像感觉隔了一座城。你跟他讲台北,你们台北有什么?不知道,第一次来。可是现在有的你(游客)比我还厉害,比我们还知道台北有什么店卖什么好东西。”两岸之间没距离,不仅仅是相互了解彼此的城市和风景,王慧君说,根据她的观察,发现两岸的年青一代完全“没差”。“我尤其看到你们年轻人,海峡两岸的年轻人,1970年代以后的,几乎没有距离。该手机的手记、该电脑的电脑、该智能化的智能化、该云端处理的云端处理,每一个人做低头族的都越来越像”。王慧君爽朗的笑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台湾长者对于两岸青年同样的关心和期许。


  黄当阳:两岸媒体还要更多互动


  祖籍漳州的黄当阳,是一位台湾资深媒体人,他第一次来参加海峡论坛,便对论坛有很高的评价。他觉得,论坛的意义就在于,让两岸民众自己去接触、去了解,这个比在台面上说的更有用。对于两岸媒体之间的互动,他觉得还不够,还要再有更多。“两岸媒体应该更频繁一点地接触。这样子会很好。双方面的媒体都有各自的立场,事实上私底下多交流,其实都可以知道更多的各自的想法。事实上,祖国嘛,到底是自己的家乡,隔绝了这么久,还是要多交流、多沟通。”


  张晓风:环保作家本色不改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已经是第四次前来厦门参加海峡论坛。当记者问起,她对于此次论坛的主要关注点的时候,她没有提及文学,而是说起了她即将开始的福建三明农田水利考察之行。“我比较关心这个是因为环保的关系。我比较预期能看到他们的农田水利的规划,以及环保问题是不是落实。”她还表示,两岸都应该在环境保护和提倡节俭、惜福的生活方式方面而努力。说起连续四次参加海峡论坛,张晓风感受到,大家越来越近了,相同界别的两岸同仁坐在一起交流,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越来越熟悉。我没有来那么多次,有的人五次都来了。让海峡论坛变成很平常的东西,也是很好的。我们只是简单的坐下来聊一聊,我们需要大量的对话。”正如张晓风所说,海峡论坛本就是乡亲之间、草根之间相互拉家常、话情感的平台,众多故友亲朋常常串门,心自然更近。(完)
  


分享到:
编辑: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