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间交流——首届海峡论坛15日在海峡西岸的福建省全面铺开。时值海峡西岸经济区获得中央赋予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后,在此举行的第一场两岸交流重大活动。中新网今日发表述评指出,海峡论坛也因此成为海西对台先行先试的“试金石”。
<P> 述评全文摘录如下:</P>
<P> 5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战略部署。而选在海峡论坛开幕前一天公布该重大政策,无疑给这场论坛创设了气势恢宏的时空背景。</P>
<P> 海峡西岸经济区自发轫至今,已历时十余年。早在1995年,福建就出现“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带”的概念;2004年,正式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思路;2005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进中国大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本月初,“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P>
<P> 从海防前线到现如今的台海和平区,海西的变迁见证了两岸关系的风雨波澜,而今海西战略成型,海峡论坛在此盛大举行,除印证了“三通”后两岸关系如沐春风外,更昭示了未来存在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个“T”型格局。</P>
<P> <STRONG>两岸经贸“T”型格局</STRONG></P>
<P> 从位置而言,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一水相隔,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是大陆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去受台海局势阴晴不定影响、投资和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成为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相对洼地”。</P>
<P> 此番国家确定战略规划,要将海西建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海西将形成横向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纵向辐射到台湾的“T”型格局。</P>
<P> 此间观察家认为,凭借优惠的政策优势和自身的独特地位,处在“T”型格局枢纽位置的海西区,成长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后大陆经济增长新一极,为时不远。届时,两岸经贸交流、两岸产业对接、两岸金融合作等先行试验在海西磁场区内充分激荡,海西的对台磁吸效应将充分释放。</P>
<P> <STRONG>两岸交流“T”型格局</STRONG></P>
<P> 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海峡论坛致力于构建两岸民间交流新平台。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在评价海峡论坛时说,论坛的举办给予我们一个启示:两岸关系的转变,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P>
<P> 而海西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之间具备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等五缘优势,透过海峡论坛激活闽台民间交流,涵养两岸民意,开创两岸继国共论坛、两会商谈、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平台之外的民间交流平台,增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化解歧见,增进互信,增加共识,必可带动两岸交流向纵深发展。</P>
<P> <STRONG>两岸和平“T”型格局</STRONG></P>
<P> 基于两岸经贸和民间交流的深入进行,两岸在海西区内形成互补、互利、互动的新格局,闽台由对峙前线转圜为和平前沿,台海和平的砝码将越来越大。正如中国国民党副秘书长、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所言,愈为密切的闽台关系,愈有助于台海军事缓和化,为“台海和平区”创造条件。</P>
<P>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试验区”,海西的最终指向是“海峡经济区”。5月18日,海峡论坛“海峡经济区高层论坛”的举行,昭示此指向已崭露头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