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农民”“新农场主”成为海峡论坛“两岸未来科技型农民”研讨会的热词。16日,160多名两岸与会代表聚首厦门,围绕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未来科技型农民,研讨对策措施,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研讨会作为第五届海峡论坛·科技专家论坛的分会场,由中国农学会﹑福建省农学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科协闽台科技交流中心﹑中华两岸事务交流会主办,福建省农学会海峡三农发展中心和厦门市农学会承办。
来自海峡两岸农林经济专家、福建省市县农政官员、农业科教机构专家、两岸农业企业﹑农民组织负责人和职业农民,围绕现代农业科技靠谁发展,如何让农村青年留村务农,如何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如何改变青年农民厌农情绪,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如何建设等议题,见仁见智,纵论对策。
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说,培育未来科技型农民,是破解农民老龄化应对之策。基金会与福建省农科院等机构合作,共建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设址厦门,都市设施农业﹑现代生物种业﹑农用电子鼻等研发进展良好,但创新研发落实于生产,需要提高农民素质,而两岸农民老龄化是制约因素,台湾农民平均年龄62岁,问题更加突出,需要依靠培育科技型﹑职业化﹑组织化的农民来破解。
“破解未来谁来种田难题,必须把当农民作为职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精致农业,必须培养知识农民即新农场主。我们创办的农场主学院,就是要把农民培养成种田经营的主人,把土地的原本价值归还给农民,让他们守住农业,而不是培养‘地主’,培训期间必须让农民赚到钱,才能颁发有营业执照的农场主学院毕业证书。”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刘波说。
专家认为,培养新型农民,不仅要创办农场主学院,更要创建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把种田润留给农民,让农民充分享受种田的价值与尊严。
“我们在建宁﹑周宁﹑连城等5县,率先探索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建设,开创‘科技+资本+商贸+农民’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以农业物流综合体﹑智慧农业博览园﹑农业综合实验站为载体,打通农超对接和农产品网络销售通道,构建县域型农业服务业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刘波说。
“从投资大陆农业的切身体会看,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技术支持﹑品牌营销等方面,支持台湾农民创业园,让我们台商和当地农民都赚到钱,说明有效整合两岸农业资源,深化互补合作,可以共创双赢。”漳平市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台商李志鸿说。
研讨会举行2012年度关爱“三农”新闻人物评选颁奖,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获得特别贡献奖,福州市农科所陈雪金﹑台商李志鸿等36人获得创新奖﹑奉献奖﹑公益奖和优秀奖。同期启动菌草生态保护和关爱“三农”两个专项基金,服务生态文明省份建设,助力农民增收。(黄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