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曾福志
第四届海峡论坛将在福建落幕。连日来,两岸同胞汇聚一堂,温历史,缅英雄,品文化,谈合作,迎未来;来的没有客人,只有主人,因为大家都是闽南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在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泉州,海峡两岸携手举办闽南文化节,以闽台对渡文化节、两岸关帝文化节等一场场盛会,精彩展现闽南文化的魅力与风采。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在开幕式上说,这对于深入挖掘闽南文化的丰富资源,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在两岸同胞中的凝聚力,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当前,两岸民间交流蓬勃发展,文化交流作为其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更是迅猛发展。两岸文化交流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从海峡两岸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渊源中,不难清晰看到,闽南文化这强大的血脉始终维系滋养着两岸同胞,向世人展示着两岸民众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亲缘关系。
闽南,是个地域符号。闽南文化,却已远超这个地域范畴。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系,它以其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融汇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融合了海洋文化、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而多姿多彩、特性鲜明。
闽南文化最有名的特性就是“敢拼”的精神,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俨然已成闽南文化的群体写照,与“敢拼”相匹配的是敢冒险、仗义讲情谊和勤奋,这也是闽南文化所推崇的。
闽南文化最突出的特性则是它的包容性。在被称为“闽南文化富集区”的泉州,一条叫涂门街的街道上,不到一百米,清净寺、佛家寺庙、关帝庙相安无事。在这个城市,多个宗教都能找到它的存在,泉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因文化的包容,人就显得热情好客,这不是客套,是文化使然。
闽南文化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重商精神。在宋朝,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即便是在实行海禁的明清时代,闽南的海商仍然非常活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重商理论的思想家李贽,出生在泉州古老的聚宝街旁,其中也必有耐人寻味的联系。
重商精神使漂洋过海的闽南人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社会,迅速发展壮大。反过来,闽南文化也随着这些外迁的闽南人而远播世界各地。这种文化的传播在台湾表现得最为典型。台湾汉族同胞八成祖籍闽南,不仅如此,闽南人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建立“血缘聚落”和“同乡聚落”。因此,闽南家乡祖地的文化和风俗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
正因为如此,虽然曾经有过几十年的隔离,闽南人到台湾,台湾人到闽南,依然没有陌生的感觉。说着一样的闽南话,住着同一风格的房子,庙宇里供奉着同样的妈祖、保生大帝、广泽尊王、清水祖师,连民间的婚丧喜庆的礼数到现在还基本上是一样的版本。
在“唐山过台湾”的漫长岁月里,闽南文化承载在先民的渔船和推车里,漂洋过海,一路到了台湾,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本届海峡论坛上,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体现着台湾与闽南地区文化上的亲近。
从舌尖上的“台南”,到两地共仰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佛学宗师弘一法师,所有这些都在说明,闽南文化,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都维系滋养着隔海相望的两岸同胞。
文化是棵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时候应不忘给它浇水施肥,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每届海峡论坛都能引来众多闽台同胞踊跃参与。今年4月底“2012世界闽南文化节”在台南成功大学开幕,明年泉州将接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相信闽南文化在一棒接一棒的推广中将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