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之声厦门6月17日讯(记者 张苹 实习记者 苏晓霜)这几届海峡论坛,但凡涉及农业的会议,人们总会看到一个高大魁梧、精神矍铄的台湾老人,致词、演讲、交流,穿梭忙碌于各个会场。其实,他已经76岁高龄。他就是台湾著名的蔬菜作物专家、曾任台湾“农委会”主委,现任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执行长的孙明贤老先生。
台湾教授孙明贤
2011年,孙明贤出版了自传《大农业――孙明贤的农业人生》,以一位农业老兵的身份,讲述了台湾农业发展历史、当前困境以及应对之道。此书的开篇是这样一段话:“我有一个梦。我祈愿,我可以活到一百岁。奢求长寿,目的不在为个人添福寿,求的是可以深耕自己热爱的农业生涯,当一个小农经济转型的推手。”
台湾农业特别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对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研究又搞过行政管理的孙明贤来说,农业科研绝不是关在实验室里拍脑袋,而是要深入田间地头去反复实践、了解实际情况,让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当台湾“农委会”主委的四年间,他换了四部车,因为往乡下跑得太勤。他常开玩笑说:“平均下来,每天跑300多公里,周末节假日也一样。宋楚瑜说他台湾309个乡镇跑透透,我跑得比他还要多。”
2009年出任台湾财团法人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执行长时,孙明贤称,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实现农业老兵梦想的舞台了。至此,他借助这个舞台,全力推动两岸及区域农业合作计划。孙明贤这位农业老兵并不仅只关注台湾农业,他在积极为台湾农业探讨出路时,没有忘记与台湾一水相隔的大陆。
这几年,他受聘29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总顾问,跑遍了全国各地。协助在大陆的台农改进农业操作,与大陆专家共同培养“职业农民”,他现在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大陆,最多的时候,4天跑8个省会,偶尔会恍惚自己在哪里。去年,在他的大力促成下,台湾二十一世纪基金会与福建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合作,在厦门承担建设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总投资15亿元,被列入福建省、厦门市“十二五”规划。
我问他,为什么如此热心推动两岸,尤其是闽台的农业合作?他说,有两个原因。其一,祖先是从这里过去的,所以亲缘关系特别浓厚(孙老先生祖籍福建漳浦);其二,台湾光复后,一大部分的农业发展是福建人帮忙的。“当年刚刚二战过后,虽然日据时代做了不少改进,但是日据时代不太培养人才,所以我们没有太多的人才来发展新农业,倒是当时从大陆过来的福建农科院、福建农大,以及江苏的南京农学院、南京农大,这两个学校毕业生最多,或是在领导阶层或是在学校当教授”,他说,“有这两层关系,我对福建的农业、对江苏的农业特别关心,是一种回馈的心情来推动两岸合作。”
他认为,两岸农业合作互有优势、共有忧患,必须携手共进,走向世界。“台湾的优势在于技术运用、生产管理,而大陆的优势在于品种更新、农地广阔,双方可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空间很大。”他一直强调,要抛开意识形态的桎梏,谋求两岸农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合作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另外他认为,台湾农业在ECFA中所得到的最大好处有两项,包括智慧财产权保护与投资保障协议。他说,早期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尤其是个体户,与大陆合作发生纠纷经常求助无门,一旦签署投资保障协议,政府可以提供适当的保护,而且是双向的,对两岸的商人都有保障。
附:孙明贤简历
孙明贤,1937年6月8日出生,台湾台南市人。国民党籍。台湾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毕业,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病理硕士、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病虫害博士。
曾任台湾玉米研究中心、省农林厅台南地区农业改良场技术员。1971年自美返台进入农复会工作,历任植物生产组技士、技正、组长。1980年至1988年任国际组织“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1981年12月至1982年5月兼任台湾省政府委员。1988年7月至1992年12月任台湾省政府委员兼农林厅厅长。1992年12月起任“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3年起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委员。1996年6月被免去“农委会”主委一职,并被聘为“国策顾问”。
1993年8月当选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是台湾著名的蔬菜作物专家,对植物的育种、栽培、防止病虫害等均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