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论坛官方网站 -- 报纸·第三届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峡论坛为何受欢迎? 台湾记者眼中的海峡论坛

时间:2011-06-15 16: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align="center"><a href="c_13930466_2.htm"><img id="{28767DA7-9679-4748-BF6F-B256B64ACE10}" title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alt hspace="0" align="center" border="0" sourcename sourcedescription src="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1-06/15/13930466_21n.jpg" /></a></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80">&nbsp;&nbsp;&nbsp;&nbsp;6月11日,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开幕式上。当日,第三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会展中心开幕。逾万名台湾同胞跨海而来,与大陆乡亲如约相聚海西,共话民生,共商合作,共谋发展。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font></p>
<p>  第三届海峡论坛6月11日在厦门拉开大幕。这是一场迄今为止海峡两岸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参与界别最广泛的民间交流盛会,台湾各界乡亲踊跃报名参与,参会总人数超过万人。</p>
<p><font color="#0000ff"><strong>  民间性草根性</strong></font></p>
<p>  本届海峡论坛,整个福建省都动了起来,除了厦门主会场,另设遍及福建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8个分会场。论坛大会下设16个子论坛,涵盖青年、妇女、职工、科技、商会、海洋、金融、红十字、百姓、邮政、中医药等领域,集中探讨两岸民众普遍关心的民生议题。台湾特色庙会、台湾县市推介、两岸乡镇对接等活动,是本届论坛适应台湾基层民众需求的特别安排。</p>
<p>  “民间性、草根性的定位非常好,论坛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大平台”,“我们首次组团赴会,是学习之旅,我们对海峡论坛的成果高度期待。”台湾屏东县政府秘书长钟家治评论道。 </p>
<p>  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李永萍表示,透过海峡论坛的交流,可以达到“理解加深,感情浓厚,不分彼此的效果”。她说,两岸有交流、沟通,就会有开拓空间。</p>
<p>  台湾中华文化经贸交流发展协会理事长黄春林说,这次要求来参加论坛的乡亲很多,但只能过来一部分,南部乡亲会多点。“台湾南部民众以前跟外界接触较少,现在过来一看,感觉就是不一样。”</p>
<p><font color="#0000ff"><strong>  关键词:基层</strong></font></p>
<p>  作为两岸民间交流盛会,“聚焦基层,共享成果”成为今年论坛的最强音。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6月12日在论坛大会上所说,今后,我们将继续依靠基层、服务基层、造福基层。在制定和实施具体政策时,更多倾听基层民众的声音,了解基层民众的需求。</p>
<p>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在论坛大会上表示,“聚焦基层,共享成果”,是发展两岸关系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它已经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取得可喜进展。</p>
<p>  据悉,今年第一季度,台湾向大陆出口ECFA早收清单项目下的产品,金额同比增长26%,台湾销往大陆的农产品金额同比增长近58%。台湾方面统计显示,18项列入早收清单的台湾农渔产品,未来3年的出口额将增长6倍以上。</p>
<p>  两岸关系要继续发展,民众的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是一项重要指标。民众期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盼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这样的愿望合情合理,应该予以重视和响应。</p>
<p>  “基层”成为本届论坛的关键词。本次论坛一个特色板块是两岸民间信仰交流:郑成功文化节、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妈祖文化活动周、两岸大圣文化、客家风情节——定光佛文化节、陈靖姑文化节和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让人们从中看到两岸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场景,展现了两岸同胞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因此,让两岸基层民众唱大戏、唱好戏,也是两岸关系更加繁荣的基础之一。</p>
<p>  海峡论坛上,有普通话也有闽南话,能看到简体字,也能看到繁体字,两岸乡亲热络互动的场面随处可见。3届论坛越办越红火,而聚焦基层,定位民间,正成为论坛的核心,从而使两岸交流增加新的活力,在两岸民众间搭起一座座心灵互通的桥梁。</p>
<p><font color="#0000ff"><strong>  延伸阅读:台湾记者眼中的海峡论坛</strong></font></p>
<p>  《中国时报》大陆中心记者林克伦:参加了3届海峡论坛,前两届自己总在思索两岸交流的“民间性、基层性”意义为何?中午的一场午宴,让我有了些启发,同在中华文化的底蕴下,台湾出现“科技”版的霹雳布袋戏,大陆则推出了“变脸”版的掌中戏(布袋戏),两岸基层民众的草根创意,真是无穷无尽!</p>
<p>  《旺报》海西特派员洪肇君:在本次论坛上看到,从宗教信仰到姓氏族谱,在在显示闽台同源不可磨灭。不去谈政治上的敏感话题,也要承认,台湾人的祖源是在大陆,血脉之源是溯源的基础,也是中国人的根本。</p>
<p>  中评社台南特派员赵家麟:出了厦门机场上了计程车,在车上,我和司机自然地用闽南话交谈起来。快速公路边的石碑上刻写着“成功大道”,噢!这里一定与郑成功有很深的渊源。在台南,也有很多以“成功”命名之处,大学、中学、小学、道路,都有“成功”之名,首次来到厦门,感觉却像还在台湾、在台南。(记者 王连伟)</p>
<p>&nbsp;</p>
分享到:
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