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IMG src="./W020100621351716148551.jpg" OLDSRC="W020100621351716148551.jpg" /></P>
<P style="MARGIN: 0px"> <FONT face=楷体_GB2312>宁夏京剧团打造的现代京剧《海上生明月》,20日晚在厦门歌舞剧院登场,助兴第二届海峡论坛。(中国台湾网 钟宝华 摄)</FONT></P>
<P style="MARGIN: 0px"> </P>
<P style="MARGIN: 0px"> 中国台湾网6月20日厦门消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岸有知己,两心永相依。”由宁夏京剧团打造的现代京剧《海上生明月》,20日晚在厦门歌舞剧院登场,助兴第二届海峡论坛,成为论坛期间的又一文化盛宴。<BR> <BR> 当晚的演出,有近千名观众到场观看,大家深深地被现代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所吸引,更为剧中展现出的两岸同胞情深动容,不断为演员的精湛演出献上热烈掌声。</P>
<P> 《海上生明月》始创作于2006年6月,剧本构思立足于反映京剧人的生活,反映海峡两岸一家人。以“海上生明月、两岸共相思”为情感基调,讲述了一对京剧演员师兄妹(袁耀祖与花月芳)相隔两岸情思凄切的故事,歌颂了他们的后代因京剧结缘而成眷属的美好爱情生活,开创了以现代京剧艺术形式表现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先例。</P>
<P> 2007年9月22日,该剧正式搬上舞台,专家和观众认为其主题鲜明、艺术精湛、情节感人,舞台表演、场景调度、唱腔设计、音乐制作等方面新颖别致、明快多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2008年11月,该剧入选参加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并一举斩获银奖。</P>
<P> 2010年春节前夕,宁夏京剧团曾受邀,携这部洋溢着亲情、友情、爱情,反映两岸同胞同根、同祖、同血脉的《海上生明月》登台,引发台胞强烈共鸣,受到岛内民众好评。 (记者 钟宝华)</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IMG src="./W020100621351716157646.jpg" OLDSRC="W020100621351716157646.jpg" /></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 </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与传统京剧不同的现代京剧表演。(中国台湾网 钟宝华 摄)</FONT></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IMG src="./W020100621351716164037.jpg" OLDSRC="W020100621351716164037.jpg" /></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剧中背景设置成台北景致,陪衬反映出男主人公身在台北的情节。(中国台湾网 钟宝华 摄)</FONT></P>
<P> <STRONG> 延伸阅读:</STRONG></P>
<P> 宁夏京剧团前身是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的第一个京剧团。1955年转业地方成为“中国京剧四团”,1958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为支援边疆建设,“中国京剧四团”整编制来到宁夏,改为宁夏京剧团。 </P>
<P> 1964年,宁夏京剧团最先将《杜鹃山》搬上京剧舞台,在全国引起轰动。多年来,该团先后排演的优秀传统剧目有300多部,京剧主要流派在宁夏京剧团均有传人。</P>
<P> 改革开放后,宁夏京剧团创作排演了一大批新编历史剧目及大量优秀现代京剧,如《康熙访宁夏》《秦琼让印》《秦英出征》《人鬼鉴》《大夏春秋》《海瑞训虎》《白毛女》《智擒惯匪座山雕》《重生》《刹刀见红》《爱甩辫子的姑娘》《孔繁森》《银龙破雾》《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三伏马天武》《凤凰城》等。 </P>
<P style="MARGIN: 0px"> 至今,宁夏京剧团还保持着有130位演员的大团规模。进入新世纪以来,剧团发扬“老四团”精神,在演出市场萎靡的情况下创新拼搏,先后创排出校园课本系列剧、新编历史神话剧《新闹龙宫》、大型音乐情景京剧《红绿灯·斑马红》等,为国粹艺术融入新的表现形式,使古老的京剧艺术焕发新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