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海峡论坛的各项活动精彩纷呈。在跑论坛期间,记者偶遇了此前采访结识的厦门庄家宝蔬菜合作社理事长郭防。对于长期从事的种植养殖行业,他坦言效率低、成本高,与智慧农业有“脱节感”。这次来参加论坛,郭防希望寻找合作伙伴,根据实际条件更新设备、培训人才,向智慧农业转型。
茶歇期间,郭防与厦门御晶盈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汪勋武聊了起来。这是一家专注于提供成套智能化农业设备的台资企业。在台湾,农业种植领域的机器人,已被作为替换人工的应对办法。按照双方计划,庄家宝合作社的种养殖基地将安装智能生产系统,通过电脑编程,按果蔬的不同种类采取相应的作业方式,实现自动化采摘与分拣。
尽管只是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但从中可看出两岸在智慧农业合作方面的“互补性”。众所周知,福建人多地少,在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方面比不上耕地大省,但近年来,福建积极为农业插上“现代化翅膀”,发展智慧农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空间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台湾与大陆有差异性,虽然在智慧农业道路上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有可借鉴的经验,但受限于腹地窄、市场小的客观条件,农业智能化难以像大陆一样实现高经济效益。
显然,双方携手推动项目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非常切合当前智慧农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大陆“十三五”规划提倡“现代化农业”和“绿色、生态发展观念”,更为两岸智能农业科技发展合作成果落地提供了可靠保障。
当然,这种“互补性”并不局限于农业领域。无论是经贸合作,还是科教文化、民生公益等方面,两岸各有所长,优势互补,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我们期待,以此次论坛活动为契机,两岸业界深入挖掘关注点、兴奋点、共鸣点,并结合彼此的特点,发挥出“1+1>2”的互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