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海峡论坛官方网站 > 第八届 > 关键词

闽台两个“大岞村”:走亲访友话合作

时间:2016年06月11日 08:01:00来源: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泉州6月9日电 题:闽台两个“大岞村”:走亲访友话合作

  作者 孙虹 廖静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里,村民张明昆这几天又开始忙活着,准备迎接海峡对岸的亲人。他近日受访时告诉记者,在台湾基隆大岞村的叔叔张细山一家11日将到厦门参加海峡论坛,然后会回来“走亲戚”。

  第八届海峡论坛12日将在厦门正式举行。而三年前的第五届海峡论坛上,年近80岁的张细山作为台湾乡村代表在海峡论坛大会上发言,以“我们都是一家人”的一席话道出了海峡两岸的“同根、同源、同名”,也让很多人记住了闽台两个“大岞村”。

  “叔叔喜欢吃老家的地瓜、花生、薯粉圆……”说起叔叔,张明昆打开了话匣子。

  六十多年前,年仅17岁的张细山与100多名大岞村民乘船去台,从此与家乡亲人一水之隔却无法相见。张明昆说,“当时那个年代,叔叔并不知道一下子会呆那么久。”

  45年前,一艘来自台湾的私人小渔船驶入大岞村靠岸,这一幕更是让张明昆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第一艘前来大陆靠岸的台湾渔船。那时,我才第一次知道,在海峡对岸也有一个‘大岞村’。”

  1983年,思乡心切的张细山和10多名村民一起经菲律宾转道香港,回到故乡。张明昆至今印象深刻:那年叔叔一行人在村口遇见亲人,纷纷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叔叔回到家时,兄弟姐妹都还在,可是父母已经去世了。”

  这样的寻亲故事,在大岞村一幕幕上演。近些年来,尤其是随着海峡论坛等两岸民间交流活动热络开展,闽台两个大岞村的村民往来“串门”更加亲密。

  村内有一条看似平常的街道,名为“台湾街”。走在小街上,便利店、茶叶店、小吃店林立,似乎与台湾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村民张亚平一语道出“玄机”,“街上有约100户村民,家家都有台湾亲戚。”因此,大岞村特地将这条街叫做“台湾街”。

  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岞村,也是大陆第一个向台湾提供渔工的村子。上世纪80年代,大岞村经济单一,年轻人就业困难,而台湾渔业发展急需劳动力。在张细山的积极对接下,村里不少年轻人去台湾基隆从事渔工等行业。

  “村里去台湾进行劳务输出的人数最多时超过1000人,如今剩下百余人。”张亚平说。

  大岞村对台劳务输出少了,但两地交流交往愈加频繁。随着两岸劳务输出与渔业贸易的发展,大岞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一的渔业村变成一个集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石雕产业为主的新渔村。

  大岞村里,当年台湾渔船靠岸的小渔港已经得到扩建,旅游景点、民宿餐饮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在台湾亲戚的牵线搭桥下,大岞村民还将传统技艺石雕销到台湾乃至海外。

  惠安石雕在台湾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台湾宫庙处处可见惠安石雕的影子。张亚平说,早年也有不少台湾雕刻大师将自己的作品带到惠安来批量生产,“两岸雕艺产业渊源深厚,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闽台两个“大岞村”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张明昆说,与对岸的亲人常常电话、微信交流,十分方便,“除了他们清明回来祭祖外,碰到婚丧等大事情都会互相走动,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完)

【编辑 李瑞艳】
论坛资料

论坛日历(6.11-6.17)活动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