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6月12日电 (林春茵 冯浩)十余年前一次赴台学术交流,见识台湾高校教授躬身社区民众教育,让致公党福建省委教育文化体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瑜芳萌生了开办“致公学校”的念头。如今,植根社区提供免费公民教育的“致公学校”已经开办15所。
12日,在由致公党中央于厦门主办的两岸社区服务恳谈会上,李瑜芳邀请台湾社区学校互享姐妹校课程,共建两岸社区学校交流平台。
无独有偶,“美宁姑娘”台湾国际洪门中华总会秘书巫采荣当天亦在恳谈会上介绍台湾社区福利化经验的同时,期待寻求大陆合作伙伴,结合两岸人力和市场资源,向世界共同展示东方的“芭比娃娃”。
20多年来,从“全球最大的芭比代工厂”转身为文创企业美宁娃娃工坊,台湾新北市泰山区营造发起社区“微型产业”,由昔日代工小镇成为精致文化典范,见证了代工产业外移之后台湾民众从困境中逆袭的打拼。
随着大陆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基层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社区建设”需求迫切,这为两岸融合开辟了新的空间。持续多年关注两岸社情民意的致公恳谈会,即变身“两岸社区服务恳谈会”,以“社区服务·共谋发展”主题,突出关注两岸社区交流。
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表示,台湾社区营造已有20年成熟经验,值得大陆借鉴;大陆开展社区服务将发挥“侨”、“海”特色,引入海外资源经验,打造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模式。
在恳谈会后的社区考察中,记者发现蒋作君所言在众多台胞聚集的厦门市海沧区海虹社区已有实际体现。由台胞倡议发起的海虹社区居民大学,近百名教师资源库中台胞占据三成,以台湾义工活跃身影而充满浓郁“台”味。
正在为厦门市海沧区院前社区把脉“社区营造”的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规划师蔡福昌亦认为,社区交流为两岸草根民众提供可以共同参与的公共议题,从个人领域跨到公共领域,可让大家逐步培育情感和精神共鸣,“把你和我变成‘我们’,他乡变故乡。”
“社区交流近年成为两岸交流重点,标志两岸切实关注民生,我们乐见其成。”台湾台中市新移民女性家庭关怀协会总会理事陈俗蓉说,“随着两岸往来密切,‘志工’社区服务意识相互浸染,形成共同理念,‘一家亲’越来越亲。”
“大陆社区建设蓬勃发展,令人瞩目。”祖籍四川的台湾青年代表杜志诚告诉中新社记者,他正致力于台湾眷村文化资产保值开发的社区服务工作,此行将探查可资借鉴的经验,“眷村文化是两岸血脉相连的历史凭证,值得关注;从‘社区服务’出发,共同的人文关怀凸显两岸交流的‘单纯而深厚’一面。”
“两岸交流正在往下‘沉’。”长期关注闽台融合的李瑜芳注意到,一如杜志诚的年青面孔占据此次活动的70%,更不乏青年妇女代表和十余位城乡里长与会,“不同于十余年前两岸交流限于精英阶层,现在趋于人员构成多元化,关注方向草根化、重实效,两岸合作有更高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