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台湾乡亲回家!”一句饱含温暖而热情的开场白,暖了台湾乡亲的心。一场《茶香》舞蹈,更是让台湾乡亲们“闻”到了亲切的茶香。
7月13日,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召开,台湾乡亲再次跨海而来,共话家常。
正如主持人所说,回到家乡,踏上故土,相信每一位台湾乡亲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喝上一杯沁人心脾的家乡茶。是的,故乡的茶香是多少海外游子和台湾乡亲魂牵梦萦的味道!
茶是故乡香,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台湾青年林书任一上台这样自我介绍,“我是大凉山‘乡青’,这个青是青年的青,是指扎根于大陆乡村的青年”。
从台北青年到北大博士再到大凉山“乡青”,三个身份中,林书任最喜爱他现在的身份,逢人就说“我是大凉山‘乡青’”。
到大凉山来,林书任觉得是被父亲“拖下水”的。2011年,林书任的父亲放弃做得风生水起的生意,转行到大凉山种植橄榄。刚开始林书任无法理解父亲这个“疯狂”的举动。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林书任经常往大凉山跑。来来回回,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两岸一家亲的故事渐渐感动了他。
林书任第一次到大凉山找父亲时,父亲正在为土地流转焦头烂额。不会彝语的外地人要征用土地,种的还是没听过的植物,村民很难信任这个“不速之客”。这个时候,是村干部带着他父亲挨家挨户拜访,给他父亲当翻译,帮着他父亲说服村民。当他们为资金和贷款发愁时,当地政府帮助他们融资2000万元人民币。此时,林书任听到的是这样暖心的话语:两岸是一家,台湾同胞在凉山发展,要全力支持。如今,橄榄树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600亩扩大到了2.5万亩。
林书任说:“我们的感情从隔阂到信任,从分歧到合作,从客客气气到亲如一家,老乡脸上的笑容让我倍感欣慰,我觉得自己应该为这里做点事。”
来走一走、看一看,感觉真的不一样。“黄河真的是黄色的吗?长城真的很长吗?”当台湾单车天使协会理事长杨民忠在台上模仿孩子们稚嫩而兴奋的口吻发问时,台下的观众也被他一脸“天真”的表情逗乐了。“我跟各位孩子说,那我们一起骑自行车,去看看好吗?师生们非常兴奋说‘好啊’!”杨民忠说,前两天他们刚刚完成了在厦门漳州泉州的两天骑行。
单车天使是一位台湾老师和一群志愿者,帮助两岸小勇士圆梦、跨越山海骑行的公益活动。本次海峡论坛举办期间,单车天使来到福建,携手厦门台商协会自行车队,沿途加入在地台青,近40人的队伍以第一家园的视角骑行闽南地区。
活动中,有台商阿公阿嬷带着孙子孙女骑行,有金门的夫妻带着二娃骑行,还有台北妈妈带着两个孩子骑行……骑行队伍一路探访了厦门大嶝岛、晋江围头湾、两岸同名村东石镇,参观了“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取水地——龙湖水库,打卡了厦门环岛路和杏林湾海上自行车道,用车轮丈量“第一家园”。
“带台湾的孩子们用车轮丈量祖国大陆的壮丽河山,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无限魅力。”杨民忠说出了他的初衷,同时也表达了他深深的期望:更好的两岸关系大家都期待但不能等待,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
骑行的意义,不只是为了看风景,还有风景背后的历史人文。
“怎么可以忘了根本呢?”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带着发自灵魂深处的考问来了。李佩珍回想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时与父亲的对话。“爸,我奶奶长什么样子?”看着父亲着急回山东老家,我随口一问,父亲停顿了良久说:“不记得了。”“是什么样的离别能够让人忘记自己母亲的容颜呢?”李佩珍声音慢了下来,眼眶红了。
不能忘,把根留住,留住“乡愁”。2014年,李佩珍来到厦门海沧青礁村,参与当地的乡村改造工作。李佩珍把这里的古建筑视为珍宝,在她看来,闽南地区有许多雕梁画栋、工艺精美的红砖瓦厝埋没在荒烟蔓草堆中,然而,它们可能承载着一段段先人打拼的血汗故事。李佩珍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任理事长,借由盘活古厝、修复古建筑,述说在建筑背后承载着千年文化脉络底下的宗族、姓氏、地方历史,进而激起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扎下村民对家乡文化自信的根。
“这样子的工作在我们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名为培根计划。”李佩珍说,培根计划出乎意料地达到了双向扎根的功能。台湾青年来到乡村田野,采访村民耆老,采集地方珍贵的文化历史风土民情,“扎”下的是对这一片土地的认可。
“回想当年,我第一次踏进我驻点的村庄青礁村,记得那是一个大雨倾盆的夏日,我刚进到村头一脚就踩进了泥里,好不容易拔出脚来,却扯断凉鞋鞋带。这里的土地会黏人,此刻我的心也牢牢黏在这里,我一直都相信,对脚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走多长。”李佩珍眼中泛着光,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