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在现代文化生态中,已开始具有一定的古典意味,我们手执书卷与手拿电子读物,有着全然不同的文化体验。电子阅读方式倾向于泛阅读或浏览文字内容,而图书更能使人沉静与深阅读。”——作家吴晓波
你还常去街头巷尾的书店买书吗?你还记得站在书柜前一站一下午的乐趣吗?你所在的城市还有像样的书店文化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如果你想为实体书店的消亡找到原因,互联网恐怕难辞其咎。
国内一些著名的人文书店,境遇已空前窘迫。如全国最大的独立书店之一的上海季风书店,即将面临第三家门店的关门;在北京拥有16年历史的著名独立书店“风入松”,已于7月初倒闭关门。越来越多的传统书店都没能逃得过相同的结局,仅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就减少了10000家。
同时,新的一轮的书店倒闭潮也正在全球蔓延。7月22日起,美国连锁书店Borders开始关闭旗下的399家店面。它曾是美国第二大传统图书零售商,有着40年的历史,一度被认为是全美最佳书店,巅峰时期销售额更是达到40亿美元。此外,美国巴诺书店的生存问题也暗流涌动,其华尔街股票迅速贬值。著名的英国水石书店则宣布2009年至2010财年利润同比下滑了70%,备受系统故障和裁员打击。
“从长远来看,不管传统书店的‘战术’如何,都抵挡不住新的趋势,”中国经济出版社副社长毛增余说,“现在实体书店的版图逐步被网上书店和数字出版物吞噬。”
书店为何重要?
“独立书店”,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国有资产的新华书店来说,由民间投资经营的特色书店。它们涌现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尤其在1995年以后呈现辉煌时期。独立书店纷纷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甚至宜昌、齐齐哈尔这样的城市出现。但是,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独立书店迅速进入沉寂时期。
曾几何时,独立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之眼。人们到北京要找万圣,到上海要逛季风,到台北要寻诚品,到香港要登二楼书店,还有杭州的晓风、成都的西西弗、南京的先锋、广州的学而优、南昌的青苑、深圳的博雅……每到一座城市,很多人都把逛独立书店当成一个重要行程。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独立书店,独立书店直接体现其所在城市的读书人口状态。反之亦然。
北京万圣书园的老板刘苏里感慨说,实体书消亡是大势所趋,但还是能有所作为。他认为,各地的超级书城之所以还能生存,很大原因就是物业这块由政府投资,没有完全市场化。而独立书店的兴衰跟整个文化的兴衰有很大关系,估计要坚持到2016至2018前后,独立的专业书店才能迎来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