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徐博东:两岸客家大融合 推动民间交流纵深发展
 
 
来源:中国台湾网      日期:2010-07-26 13:19

 

  梅州《客家围龙屋》画报社日前就两岸交流等问题采访了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顾问徐博东教授,全文摘要如下:

  1、您是参加完“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后抽空回来的,请问您对这次大会有何感想?

  徐:我在这届“论坛”的主题演讲中谈到过我出席这次大会的感想,我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本人作为一个出生于梅州市蕉岭县的客家子弟,一个长期关注海峡两岸客家人发展与交流的学者,尤其是作为‘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的发起人之一,看到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两岸文经交流中的一个知名品牌,成长为两岸交流与合作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的确是我的真情实感!“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自2006年11月创办以来,五年间已经先后在北京、厦门、台北、龙岩轮流举办了四届,为两岸客家人的文经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回想当年,由我担任院长的“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和饶颖奇先生主持的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通力合作,一起为两岸客家乡亲搭建的这个平台,不仅得到了两岸高层的重视和支持,受到两岸及海外客家乡亲的关注和支持,也引起了两岸重要媒体的广泛报道。如今,无论从规模、规格还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都越办越好,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这届“客家高峰论坛”能够纳入“海峡论坛”,成为本届“海峡论坛”的分会场,这不仅说明了两岸民间交流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同时也显示出我们客家族群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我们看到,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大陆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谋划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借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劲东风,加强与台湾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本地区的社会政治影响。“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合适、非常重要的平台。大陆许多客属地方政府、民间团体都在积极、踊跃地申办这一“论坛”,就可以看出这一“论坛”的重要性。

  几天来,五、六百位来自海峡两岸的客家乡亲,在客家祖地龙岩欢聚在一起,共叙乡情、亲情,共谋两岸客家经济文化的合作与发展大计,提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零距离的深入交流,加强了相互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促进了两岸客家乡亲的大团结。因此我相信,“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将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成为两岸客家乡亲大交流、大合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2、家乡梅州展开两岸交流有什么必要性?

  徐:梅州展开两岸交流有什么必要性?这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可以说出一大堆,但今天我只想从宏观的、全局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俗话说:“凡是有阳光照耀的地方都有中国人,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经过千年迁徙,当今约有近一亿客家人遍布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中在大陆约有五六千万人,而仅有二千三百万人口的台湾岛上,客家人也有四、五百万之多。多年来,两岸客家人在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两岸关系在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基础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阶段。两岸和平发展正在向更深、更广、更紧密的层次迈进。这也是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共商未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大计的关键时刻。在这样一个谱写两岸和平发展新篇章的历史时代,两岸客家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我们也有能力有智慧进一步发挥客家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海峡两岸的客家人应当发挥我们的优势和强项,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客家人独有的贡献。更何况,我们梅州一向以“世界客都”自况,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妥当,然而这种“自况”,至少说明了梅州人深知自身责任的重大和无可推卸。

  总之,思考两岸交流问题,要跳脱出局部利益和狭隘的地方观念,眼光要看深看远,要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格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气魄!

  3、对梅州来说展开两岸交流的最佳切入点或比较好的方法是什么?

  徐:所谓“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我以为是文化。文化是两岸交流的“核心”因素。两岸交流有了文化这一“核心”因素作为支撑和纽带,才能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以“建设两岸中国人共同家园”的心态,积极投入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共创双赢,并在增进感情、累积互信的基础上逐步向政治层面推进,破解两岸政治难题。我们高兴地看到,长期以来梅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视两岸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梅州市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的优势,与包括台湾在内的海内外客家乡亲展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取得了很大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以为梅州市在两岸交流方面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你问我“最佳切入点或比较好的方法是什么?”,我觉得还是要在“客家文化”交流方面多动动脑筋,做足做够!因为共同的文化背景最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敌意,“一通百通”,事半功倍。在这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说,可以充分利用两岸空中直航后以及闽粤赣高速公路、铁路即将开通的有利条件,加上汕头国际机场明年底即将落成,梅州应该和临近的客家县市密切合作,打造“大客家文化旅游区”,大力倡导和扶植发展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包括客家的饮食文化、民间音乐、戏剧等,梅州地区的客家山歌享誉全球,围龙屋和闽西土楼各有千秋,应当加大力度维护、宣传,吸引更多的台湾客家乡亲和海内外对客家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来“大客家文化旅游区”寻根问祖、观光游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很希望梅州市能够积极申办第五届“客家高峰论坛”,因为“客家高峰论坛”是行销梅州客家文化难得的机会和最好的平台。

  另外,梅州地区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和台湾有深厚渊源,比如说有“抗日三杰”之誉的丘逢甲、罗福星、谢晋元,都是我的家乡蕉岭县人。我认为蕉岭县就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样,梅州市不仅在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与台湾进行“历史链接”、型塑两岸“命运共同体”方面也将会大有作为。

  4、您经常来往两岸,您了解在台梅州籍乡亲对家乡有什么期待?

  徐: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二十多年来我接触过大量的台湾同胞,其中有不少梅州籍的客家乡亲,他们有老有少,有学有专精的教授学者,也有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企业界的精英,也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或青年学生,多数人都还没有机会回梅州寻根问祖,有的甚至祖籍在梅州什么地方也说不清楚,但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自己祖籍在梅州为荣,对家乡梅州充满了感情,也充满了期待。回过梅州寻根问祖的大都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津津乐道,希望再度回乡探亲访友,见证家乡的发展与进步!没有回过梅州祖籍的也大多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成行,了却心愿。他们听说现在返乡交通已十分便捷,都很高兴。

 
编辑: 徐维彬    
  查看/发表评论
 
  友情链接 外交部 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务院台办 国务院侨办 国务院港澳办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中国侨网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 中国侨联 中华海外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