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北京 多云转晴 11 ~ 3 ℃ 北风3-4级转4-5级/台北 阵雨 26 ~ 22 ℃ 微风
特别推荐
重要文献汇集
重要言论
中共中央文献
全国人大文献
中央政府文献
全国政协文献
中央军委文献
外交文献
国台办文献
其他部委文献
民主党派文献
民间团体文献
历史文献
地方政府文献
台湾地区相关文献
中国政府白皮书
七日回顾
历史上的今天
大事记
数  据
涉台常识
中国概况
 
 
 
字号:
2002年台湾政局大事记

  时间:2006-08-14 16:31    来源:     
 
 

1月

  9日 台“行政院长”张俊雄抨击在野党杯葛“法案”,导致“立法院”效率低下,引来在野党的强力反弹,表示将无限期延期“中央总预算案”协商。

   同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决议,明确宣示党员不得以个人身分担任“新内阁”正、副主管及“政务委员”等职;10日,秘书长林丰正表示“不希望也不同意”党员加入“国安联盟”和“群策会”,违者将依党纪处理。

     13日 陈水扁在出席海外“台独”组织——“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FAPA)”2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宣布他已于11日正式批准在“中华民国护照”上加注“TAIWAN”字样,并称这是他送给“FAPA”20周年庆的最重要礼物。

     14日 “行政院长”张俊雄正式核定将在新版“护照”封面上加注“Issued in Taiwan(护照发自台湾)”字样,引来“立法院”在野联盟的强烈反弹,并通过“中华民国国号的英文官方名字为‘Republic Of China’,护照封面的中、英文‘国号’应维护其正确性,不得增减任何文字”的决议。

     17日 在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三党联手支持下,马英九提出的有关“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划分法修正案”在“立法院”表决通过。

      18日 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面,达成“共推立法院正副院长”及“联合辅选”等共识。

     21日 “行政院”全体“阁员”在“院长”张俊雄率领下宣布总辞,陈水扁宣布由“总统府秘书长”游锡堃接替张俊雄任“行政院长”,“内阁”改组机制随即启动。

     24日 “新内阁”改组完成,包括“行政院长”在内的总共39位“内阁”成员中,只有16人续任,23人新任。

     26日 台湾省第15届县市议员及第14届乡镇市长选举结果揭晓,据“选委会”统计,乡镇市长平均投票率为57.03%,县市议员投票率55.55%。在319席乡镇市长方面,民进党仍维持原有的28席,国民党194席,亲民党仅得4席,无党籍93席。在897席县市议员方面,民进党获得147席,国民党获282席,亲民党、台湾团结联盟和新党分别获得49席、7席和3席,无党籍共获309席。

     同日,国、亲两党主席连战、宋楚瑜会面,决定两党共同推出王金平、江丙坤参选“立法院正、副院长”。

     27日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进行推举“立法院副院长”候选人假投票,结果陈水扁钦定的“新潮系”领导人洪奇昌仅以1票之差险胜由“反新潮流系”人马支持的蔡同荣。


    2月

     1日 第五届正、副“立法院院长”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籍的王金平以破纪录的218票实现连任,国民党、亲民党两党共同推荐的国民党“立委”江丙坤最终以9票之差战胜民进党推举的洪奇昌,当选“立法院副院长”。

     4日 国民党中央考纪会决定对加入“新内阁”的“国防部长”汤曜明、“行政院退除辅会主委”杨德智、“海岸巡防署长”王郡、“政务委员”蔡清彦等4人做出“任职期间停止党权”处分。

     6日 台“行政院”通过“财划法修正案覆议案”,要求对上届“立法院”通过的马英九版“财政收支划分法”进行覆议,创下“行政院”有史以来,对“旧国会”所通过的法案移请“新国会”覆议的首例。

     7日 台湾团结联盟“立委”主张修改“正副总统选罢法”,增订“非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出生者(台澎金马地区)”不得参选的规定。由于分化族群、刻意排除外省人参选的政治动机过于明显,该案在“立法院”被封杀。

     19日 “立法院”表决“行政院”所提“财政收支划分法覆议案”,经“泛蓝”、“泛绿”两大阵营对决,最后因多位“泛蓝军”“立委”及盟友跑票,导致法覆议案惊险过关。

     22日,继“护照”加注“TAIWAN”字样后,台当局又计划逐步将驻外“大使馆”及“联络处”的名字一律更改为“台湾大使馆”及“台湾代表办事处”,以凸显“台湾”主体意识。


    3月

     1日 台湾省23县市议会正、副议长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拿下20席议长和14席副议长,民进党仅有3席选副议长,无党籍获3席议长、6席副议长。

     5日 民进党内部达成“党政同步”、“总统兼任党主席”等党务改造方案重大共识,决议规定党主席产生将采取双轨制,即当选“总统”直接兼任党主席,落选时则恢复党主席直选;中常委分由当然中常委和票选中常委两部分组成;中央各部门的一级主管可由“立委”兼任等等。

     9日 台湾团结联盟“立委”程振隆声称,台湾地区使用台语(河洛话、闽南语)的人已达75%,他将提案修正相关规定,把台语订为“第二种官方语言”,但遭到各界的反对。

     同日 台湾团结联盟“立委”何敏豪提出“变更领土修宪案”,要“确认领土范围”,并成立“国土主权宣示团”,前往金门、马祖、东沙、南沙群岛等地“宣示主权”,确定“疆域”范围。

     17日 “世界台湾人大会”在台举行第二次年会上,叫嚣推动“台湾正名、国家制宪”,陈水扁则在会上宣称“拼经济、拼外交、拼安全、拼正名、拼宪政改革”等“五拼”,再次暴露“顽固台独”立场。

     20日 上任才48天的“经济部长”宗才怡请辞获准,成为台湾有史以来任期最短的“政务官”。“经济部长”一职由“经济部政务次长”林义夫接任。

     27日 “行政院”公布由民进党现任秘书长吴乃仁接任台湾糖业公司董事长,由民进党落选“立委”郑宝清接任台湾盐业公司董事长,展开新一波的公营事业“绿化潮”。

     30日 台湾团结联盟“立委”陈建铭声称“中华民国籍”的认定,要从现行的“血统(属人)主义”为主,改为“出生地(属地)主义”为主,即必须出生在台、澎、金、马等“中华民国”有效管辖领域者才可拥有“国籍”,借此排除“非台生”者竞选“总统”。

     30日 “总统府政府改造委员会”召开第3次会议,通过了“行政院组织调整方案”,将设18个业务机关,3个政策统合机关,2个行政管理机关,另外,拟设7个独立机关。


    4月

     7日 台湾团结联盟“立委”罗志明声称应把“台北故宫博物院”更名为“福尔摩莎博物院”,以与大陆的故宫相区隔,有助于建立“本土意识”。

  15日 在芝加哥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首度以不点名的方式,对李登辉指控他“联共反台”作出反击。连战表示,“那是对他一生中最大的污蔑,这些人一日不收回这句话,我一日不会原谅!”

     19日 国民党主席连战在美国演讲时表示,“李登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李已成“过气人物”。

     20日 民进党举行第九届二次“临全会”,会议通过了备受瞩目的“总统兼任党主席”、增列当然中常委4人、增设1-3名副主席案等党务改造方案,标志着民进党正式进入“党政同步”新阶段。27日,陈水扁宣布前“行政院长”、“总统府资政”张俊雄转任民进党秘书长。

     22日 台“各部门”官员动辄以“另有公事”为由请假,不出席“立院”各委员会议,引起在野党“立委”强力反弹,并关闭朝野协商大门,1个月后才重启。

     25日 国民党次级团体“e世代联盟”会长徐中雄表示,e盟主张国民党和亲民党合并,并将力促此事,唯有两党合并,才能赶快提出有胜选希望的正、副“总统”参选人。30日,国民党“立委”章孝严进一步呼吁国、亲两党朝“合并”方向努力,以争取“总统”选举胜选。但国、亲两党中央都相当低调,甚至保留。

     29日 台湾团结联盟提出“公民投票法草案”,明定除了预算、租税法案、薪水法案及人事案,不得作为公民投票提案外,敏感的“国旗、国歌、领土变更”等议题,都可以通过“公投”解决。该草案于5月31日被“立法院”封杀。


    5月

     3日 宋楚瑜举行记者会针对国亲两党如何共组“联合团队”具体指出队可分三个层次来看:首先,国亲两党在选举中共同推出一组可以赢的组合;其次,选后执政时结合两党精英组成“专业执政团队”;最后,在“国会”方面两党也应整合为一组问政团队。

     5日 台“总统府政府改造委员会”通过“国会改造方案”,第六届“立委”选举改为“单一选区两票并立制”,“立院”席次减为150席。

     7日,台湾团结联盟“立委”陈建铭天提出“正、副总统选罢法修正草案”,明订政党推荐“正、副总统”候选人应属同一政党并为该党党员。

     8日 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中常会宣示,在2004年“总统”选举时国民党与亲民党密切合作,不仅是主流民意的期盼,也是大势所趋;要赢得“总统”大选,国亲两党就要推出一组有竞争力的人选;至于他个人是否参选,连战表示“不会排除任何可能。”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也指出,国亲合作的大方向是大势所趋。

     11日 由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建国党”等60多个社团组织发动了台湾“正名”万人大游行。

     13日 反对国、亲合作的“e世代问政联盟会长”徐中雄,“连宋配”固然是2004年“总统”大选的一种组合,但绝非单一选项。“立委”陈宏昌强调,国、亲合作不是高层说了就算,一定要经过党内初选的民主机制来产生人选。

     14日 台湾团结联盟要求陈水扁宣示裁撤“国家统一委员会”,废除“国家统一纲领”,另外成立“国家发展委员会”,订定“国家发展纲领”,应以台湾之名,积极加入国际组织,争取各国支持。

     15日 亲民党举办党主席直选,现任党主席宋楚瑜同额参选,以99.46%的得票率高票当选。

     19日 “中国统一联盟”发起“反台独、救台湾万人大游行”,发表《向台独说不——反台独暴力宣言》,呼吁台湾当局立即扬弃一切“台独”政策,承诺“九二共识”,重启两岸谈判。

     20日,国民党主席连战接受路透社访问时强调,“我今年65岁,正是更上层楼的成熟年龄”,显示其个人参选意向更加明朗。连战也表示现在谈人选还太早,个人意愿、两党诚信原则、党的决定、民意归向等因素要纳入。

     30日 台“立法院外交委员会”通过民进党“立委”蔡同荣等人的临时动议,决议“建请政府在护照封面上的英文‘Passport’前增列‘Taiwan’字样”,发行“台湾护照”。


    6月

     1日 创党两年的亲民党举行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议”,通过了备受外界瞩目的“国亲合作、赢取2004年总统大选”的提案,多位委员表示,国亲如何共推一组两党较能接受且具群众魅力与胜选希望的理想人选,必须依据当时民意、两党党意、时空背景及环境而定,而共推人选的时间应该在“总统”选举前一年决定。

     2日 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宣布参选高雄市长。

     4日 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举行会晤,达成三项共识:第一,年底台北、高雄市长选举采“共同推荐、共同辅选、共同竞选”策略,台北市共同推荐台北市长马英九,在高雄市长方面因参选者众,尚待协高。第二,国亲两党“立院”党团应尽速完成“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法,让“三通”早日实现。第三,“立法院”行使“考试院”、“监察院”和“大法官”同意权,国、亲两党将采取一致立场。

     7日 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通过“公务人员品德及忠诚特殊查核办法”草案,明订公务员如果要出任或调任办理“国防”、“外交”、科技、“情治”、“财经”、大陆等事务等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业务者,均须接受忠诚考核。

     同日,李登辉在台湾团结联盟中央党部表示,当前台湾最大的危机,在于“国家认同出现混淆、国家总目标不清楚,以致台湾内部无法团结在一起;如果到了2008年,台湾的国家认同,无法达到七成以上的共识,台湾将会被弱化而中国将会强化,台湾的安全令人忧虑。”

     8日 台湾乡镇市民代表暨村里长选举落幕,选举结果显示:在乡镇市民代部分,国民党席次为1266席,民进党席次从上届140席增至186席,亲民党58席,无党籍则有2131席;在村里长部分,国民党席次为2291席,民进党为72席,亲民党20席,无党籍为4440席。

     10日 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宣布,基于该党未来发展和国亲合作前景考量,他将参选高雄市长。

     16日 陈水扁与李登辉连袂出席“台湾北社”(岛内“台独”组织)成立一周年餐会,两人并在一块陶土上按下号称“改变台湾历史”的手印。

     同日 李登辉声称大陆在2008年主办奥运会时,会大抬中国意识,台湾如果不能在之前提升“国家意识”,建立“国家认同”,就会面临新的危机。

     17日 一向被视为“挺扁”色彩浓厚的台湾政论社团澄社质疑“新政府”倾向财团,施政到处可见酬庸痕迹,陈水扁改革决心不足、格局不大。澄社成员杨重信以“政治白金化”形容“政府”与财团结合的现象,他强调“政府”与财团的结合不仅速度快且非常有效,并形成新的政商利益团体;瞿海源则指出,大部分民众都认为,民进党是改革的政党,但执政后和期待差很远。

     20日 台“立法院”针对2名“大法官”及4名“监察委员”行使人事同意权,经过蓝绿两大阵营大对决,除赖英照115票惊险过关,另一名“大法官”提和4名“监委”提名人全部被封杀。

     21日 台“立法院”针对“考试院正副院长”及19名“考试委员”被提名行使同意权,在民进党的威胁利诱下,由于少数国民党“立委”跑票,结果使19名“考试委员”全部过关,“泛蓝军”强力封杀的民进党籍“院长”提名人选姚嘉文以113票惊险过关,“泛蓝军”倾向支持的“副院长”提名人选、前“内政部长”张博雅反而以102票落选。

     25日 民进党中执会正式征台“行政院秘书长”李应元、高雄市长谢长廷分别参选台北市长和高雄市长。李应元遗缺由民进党资深中常委、不分区“立委”刘世芳接任,成为最年轻、也是第一位女性秘书长。

     同日 国民党中央考纪会对在正副“立法院”选举、“财划法”覆议案、“考试院长”同意权中一再违纪的陈进丁、林炳坤、杨文欣、吕新民等4名党籍“立委”开除党籍,林进春、林南生2人停止党权两年,陈宏昌等7人则被处以申诫。

     26日 在“考试院副院长”同意权中意落马的前“内政部长”张博雅受访时表示“参选高雄市长的可能性很高”,引起政坛波动。

     27日 对于陈水扁倡议“政党领袖高峰会”的政治动作,国、亲两党都以朝野气氛不佳、没有特定议题需要沟通加之拒绝。

7月

     3日 正在非洲活动的陈水扁突然隔洋发话,声称将于近期内启动“国安联盟”。5日,陈意有所指地说,“那两个人绑在一起,越绑越死,是自走绝路,气数已尽”,引起岛内政坛一片骚乱。在野党痛批所谓的“国安联盟”意在裂解“泛蓝军”,事实上是“黑金联盟”,“不安定联盟”。

     同日 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提名马英九竞选连任台北市长。

     4日 “考试院”部分带有“台独”倾向的“考试委员”倡议公务员考试应“废考国文”,在专技人员普考项目中废考“中华民国宪法概要”,引发了一场“统独争议”。

     7日 台湾“民主团结联盟”(简称“民联”)举行成立大会,主席许历农致词强调,台湾人当然也是中国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是全体人民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0日 台“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表决通过决议,建议“教育部”对中文译音系统采“通用拼音”版本。

     14日 张博雅在高雄参加台大校友会活动时,正式宣布参选高雄市长,18日张博雅在嘉义市再举办参选说明会,并将户籍迁至高雄市三民区。

     16日 由于民进党认为“Issued in Taiwan”有将台湾矮化为一个地区的含义,因而要求“外交部”直接发行“Taiwan Passport”(台湾护照),使原订于10月发行的印有“Issued in Taiwan”的新版“护照”紧急喊停,以择机出台“台湾护照”。

     21日 民进党召开第十届第一次“全代会”,陈水扁正式就任党主席,大会并完成了中执委、中常委改组。陈水扁致词叫嚣,台湾要思考“走自己的路”,再次暴露其“台独”分裂本质。

     24日 李登辉在接受OPEN周刊专访时狂妄地叫嚣台湾将在2008年“建立新国家”。称,李称“2008年是台湾新时代的关卡,本土意识将促使成立新国家、新局面”,2008年是台湾建国的最后一个机会,而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推动建国意识,在6年的关键时间内,好好加强推广台湾认同,要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都认同台湾,培养建国的主观气氛。”

     26日 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首次公开宣示2004年“总统大选”的努力方向,将由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合作参选。对此,连战没作任何表示,但他将自9月起,以“全省走透透”的方式,启动国民党2004年“总统大选”的“人民幸福工程”。

     30日 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两岸关系谈话。陈水扁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也是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而“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国号叫做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台湾从来就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日,民进党为50位政务官、学者举行集体入党仪式,新任民进党主席陈水扁到场并表示欢迎。

     31日,国民党举行“9人提名小组”会议,决定推荐前高雄市义守大学副校长黄俊英参选高雄市长。


    8月

     2日 第29届“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在东京举行,主题为“台湾正名”的年会,“台独分子”聚集一堂,呼吁民进党当局,确立“文化两国论”、落实“正名运动”,以凸显台湾有别于中国的“主权”独立存在的事实和主体性。

     同日 “台湾独立建国联盟”在东京召开“世界中央委员会”,会议指出“台湾要站出来就要促成新生国家的诞生,这才能完成独立建国的目标”。“独盟”主席黄昭堂更叫嚣,“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华人,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不应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领土、国民有所牵扯”。

     3日 陈水扁向“第29届世界台湾同乡联谊会年会”发表视讯演讲时抛出3点呼吁,一称要“走我们台湾自己的路”即“台湾的民主之路、自由之路、人权之路、和平之路”;二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即“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三称“要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陈水扁“一边一国、公投立法”谬论引起岛内外各界及海外媒体的强烈反响。

     6日 陈水扁声称“一边一国论”可能会造成误解,“主权对等论”应较符合完整意旨。

     11日 “台湾团结联盟”举行一周年党庆大会,陈水扁、李登辉再度同台,李登辉声称高度赞同“一边一国”,台湾应与大陆在“国与国”的关系下发展“和平竞争的关系”。大会还通过台湾团结联盟党章及党纲修正案,党纲增订“全力推动‘台湾正名’”条文,主张“应以‘台湾’之名作为国家定位”,同时强调推动“公民投票立法”。

     12日 国民党主席连战接受采访时第一次就“国亲配”问题表达立场,表示2004年“总统”选举,国民党将朝“国亲合”、“国亲配”努力,但会“顺民意做事情”。

     17日 国民党召开十六届二中全会,“立法院副院长”江丙坤等临时提出“敦请连战竞选第十一届总统”的临时动议获全会无异议通过,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31位中常委。

     18日 新党举行办理党员重登记后的“第一届全国党员大会”及庆祝九周年党庆活动。经重登记后,新党现有党员1200多人。

     22日 台“行政院”正式通过中文译音系统采取“通用拼音”,舍弃国际通行的“汉语拼音”系统。

     28日 国民党一连通过了三波人事改组案,对年底北高市长选战和2004年选举做了进一步的布局,在连战的力邀下,前“考试院副院长”关中出任“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培养党内辅选干部。

      30日 陈水扁说明其“一边一国”谈话的三个背景:一、他接任民进党主席后,决定用“台湾前途决议文”解决“台独党纲”的问题;二、面对内外“台湾正名运动”的声音,他要表明改变现况必须由全民决定,而非他一人;三、因应大陆一再强调两岸直航署国内事务,他必须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

  
   9月

     2日 国民党推荐的黄俊英、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前“内政部长”张博雅达成以民调方式从三人中择一代表在野势力参选高雄市长的“在野联盟协调机制”的共识。

     9日 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宣布退出高雄市长选举。11日,张博雅发表书面声明,宣布因民调遭到扭曲而退出“在野联盟协调机制”,但将参选到底。连战与宋楚瑜连夜会商,达成“不到最后关头,绝不放弃共推一组人选”的共识。

     11日 “行政院院会”通过“政党法”和“政党不当取得财产处理条例”草案,以追讨国民党党产。

     17日 民进党公布现有党产总额约为3.72亿元新台币,其中动产2.26亿,不动产1.59亿,贷款1300万元。

     18日 “行政院会”通过“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取消乡(镇、市)自治地位,废除乡(镇、市)级自治选举,未来乡(镇、市)长改由县长依法任免,并自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乡(镇、市)代表会则自同年8月1日裁撤。

     24日 “外交部”正式取消在新版“护照”上加注“Issued in Taiwan”(发自台湾)。据悉,台当局目前已达成在“护照”上直接加注“台湾”的共识。

     25日 面对民进党当局不断追讨国民党党产的压力,国民党决定“化被动为主动”,将以“高道德标准”,将当年接受捐赠、后来被认为“有争议”的156笔不动产主动赠回还单位。

     27日 李登辉在日本《冲绳时报》刊出的专访中称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遭到岛内各界强烈反弹。“行政院长”游锡堃在“立院”答询时被迫表示,钓鱼岛是“中华民国领土,属于宜兰县头城镇。

     30日 林炳坤、吕新民等8位无党籍宣告成立“无党籍联盟”,成为“立法院”第五个党团。

    
 10月

     1日 陈水扁主持“千人入党志工路”活动,由嘉义县长陈明文动员的嘉义林派重要桩脚及支持者就占了700名,显示民进党正积极吸收地方派系中坚干部。民进党副秘书长李进勇称,现有党员411829名,之后还有各种入党活动。

      14日 “总统府秘书长”陈师孟与亲民党秘书长钟荣吉会面并达成本月20 日“扁宋会”的决议,该决议在“陈钟会”3个小时后被“总统府”推翻。国、亲两党“立委”则痛批陈水扁“没有诚信”。

     16日 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正式推荐、全力辅选”黄俊英角逐高雄市长决议。

     19日 李登辉在“群策会”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称,“台湾应该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合乎台湾现状的‘宪法’”。

     24日,备受岛内瞩目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参选登记截止,国民党籍的马英九、民进党籍的李应元分别代表“泛蓝”、“泛绿”角逐下届台北市长;在高雄市方面,由于在野势力未能实现整合,出现了有国民党的黄俊英、无党籍的张博雅、施明德、黄天生与民进党籍的谢长廷等五位参选人争夺下届市长的局面。

     25日 陈水扁首度为民进党台北市候选人李应元站台辅选,批现任市长马英九“心中只有中华人民共国、没有中华民国”、“要选台北特首,非台北市长”。

  
 11月

     1日 在台湾团结联盟和李登辉的活动下,国民党组发会副主委陈鸿基加入台湾团结联盟,并出任台湾团结联盟组织部主任一职。陈鸿基是继林志嘉、李先仁之后,第3位投奔台湾团结联盟的国民党卸任“立委”。

     5日 陈水扁在记者会中暗示,除了外界熟知的三次“扁宋会”外,他还与宋见过多次,并要求宋楚瑜将此事的原委对民众及连战说清楚。对此,亲民党发言人谢公秉痛批陈水扁“没有诚信”,并要求与陈水扁公开对质。

     6日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致电国民党主席连战,沟通“扁宋会”情况。国民党高层指出,国民党不在意宋楚瑜和陈水扁见几次面,在意的是现在“谁敢去见”陈水扁。

     同日 国民党召开中常会讨论如何落实“2004年人民幸福工程”,打赢下届“总统选举”。秘书长林丰正指出,国民党主席连战和党内高层已有明确信念,2004年“总统选举”不管在野阵营“谁和谁配”或配成配不成,国民党“绝对推出人选参选‘总统’”,“国民党绝对要当正的,不会当副的”。

      7日 “考试院会”决议,自明年起,“国家考试”应试科目凡涉“中国”字样的均改为“本国”。

     9日 宋楚瑜南下高雄为亲民党籍市议员候选人站台时,首次公开呼吁选民在投票前将票全部集中给最能获得胜利的人。

     11日 “总统府秘书长”陈师孟在“立法院”答询时称,“不要把中华民国国旗与中华民国画上等号”,对目前的“国号、国旗、国歌”,“有我们自己的不同看法”,引起在野党的强烈反弹。

     14日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提出跨党派“救台湾联盟”构想,并称亲民党已做好“二次政党轮替准备”。

     17日 台湾团结联盟与“台湾独立联盟”、北中南社、“台教会”等团体共同发动“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台湾团结联盟并在“立法院”提出“公投法草案”。

     18日 陈水扁迫于农渔会强力反对的压力,突然宣布暂缓实施整顿基层农渔会信用部,引起台政坛的极大震憾。民调显示,陈水扁支持率急剧下挫,由上任初的82%跌至38%的最低谷。

     19日 李登辉声称,要改“宪法”不如制定一个“台湾基本法”,目前已是“中华民国的第二共和”。

     21日 李登辉就农渔会信用部问题批评陈水扁团队“只会选举不会治国”。

     23日 来自岛内各地的12万农渔民在台北市举行了台湾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大游行,并导致“行政院长”游锡堃、“副院长”林信义、“财政部长”李庸三、“农委会”主委范振宗相继请辞,最后游锡堃获得留任,林全任接任“财政部长”;李金龙接任“农委会”主委。

     26日 亲民党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跨党派的“救台湾大联盟”,明确提出未来台湾发展方向,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将“全省走透透”,并陆续提出各种计划。

     27日 政治评论家南方朔应国民党之邀,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做了题为“台湾政治的未来”的报告,南方朔认为陈水扁当局现在面临能力、决策、风格、人格等4大危机,综合形成“正当性危机”,民进党内矛盾将表面化,陈水扁当局与民众的“蜜月期”已经结束。

     28日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正式宣布支持国民党推荐的高雄市长候选人黄俊英,使黄的民意急剧上涨,多项民调显示黄的支持逼平甚至超过谢长廷,使一直平稳的高雄选情迅速升温。


    12月

     7日 备受岛内外各界瞩目的台北、高雄市长及市议员选举结果揭晓,在市长选举方面,国民党籍的现任台北市长马英九高票连任,获得87.3万票,得票率为64.1%,民进党候选人李应元获得48.8万票,得票率为35.9%;在高雄市方面,民进党籍的现任高雄市长谢长廷惊险取胜,获得38.6万票,得票率为50%,国民党候选人黄俊英获得36.1万票,得票率为46.8%,仅以2.48万票惜败。市议员方面,在总共52席的台北市议员方面,国民党获20席,民进党获17席,亲民党8席,新党5席,台湾团结联盟全军覆灭,无党籍2席;在总共44席的高雄市议员方面,民进党获14席,国民党12席,亲民党7席,台湾团结联盟2席,新党未取得席次,无党籍9席。

     10日 民进党召开中常会对选战进行检讨,多数中常委认为民进党在台北市长流失20万票是“中间选票”对民进党改革失望。陈水扁则称民进党的当务之急是“拼经济”与“大改革”。

     14日 连战与宋楚瑜举行选后首次会谈达成在2004年“总统”大选,共同推荐一组人选,并合组执政团队的共识。连宋有意借这项宣示为“总统”大选国亲合作提前定调,以借此消弭两党内部杂音、稳住“泛蓝”选民的支持,但对于关键的“谁配谁”、“执政团队”的筹组方式以及整合时间表都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

     17日 宋楚瑜接受专访时提出先由两党内部整合,再经政党协商出可行方案,最后交由民众选择的三阶段整合主张。

     18日 连战接受专访时表示,2004年“总统”大选是“中华民国”的决战期,国民党绝不会缺席,而他身为党的领导者,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民党已做了充分准备。对于人选组合问题,连也明确说:“国国配不如国亲配”,2004年“总统”大选后再来谈政党合并,应可水到渠成,在“总统”大选前谈比较不可能。

     21日 由李登辉担任董事长的财团法人的“群策会”发表“台湾二十一世纪国家总目标”,一书,书中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只是想象的共同体”;并称台湾需要一部新“宪法”,以破解“一中”迷思、落实“主权独立”。

     22日 李登辉声称,“2000年的政党轮替,必须在2004年巩固”,否则“外来政党”将重新掌权,若“外来政权”重新掌权,是民主化的挫败,也是本土化的倒退。23日,李并直批连战只认同14年以前独裁时期的外来政党,是“外来政权”的新代表。

(来源:中国网 作者:曾润梅)

 

编辑:秋日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