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603年 荷兰人韦麻郎率军舰到澎湖,要求通商互市。 1620年 “台湾”一词首次出现于明朝政府往来公文书中。 1621年 明人颜思齐、郑芝龙屯聚台湾,做为扩展势力的根据地。 1622年 荷人舰队进驻澎湖,于妈宫红木埕建木栅城。 1623年 荷兰人于大员(今台南安平)筑木栅城;次年,旋因澎湖情势告紧,无暇他顾而破毁。 1624年 荷兰退出澎湖,积极转进台湾,于今台南安平重建城砦奥伦治城(1627年更名为热兰遮城)。 1625年 荷兰人以布匹向原住民交换新港社的赤崁地,并筑普罗民遮城。 1626年 西班牙人进驻台湾北部鸡笼(今基隆),作为西人远东贸易之据点。 1627年 荷兰传教士甘第亚士到台南西拉雅平埔族新港社传教。 1628年 西班牙人进驻沪尾(今淡水),筑圣多明哥城(今红毛城)并在当地传教。 1630年 七岁的郑成功到中国的祖籍地。同年,郑芝龙开始招募闽地饥民来台拓垦。荷兰驻台湾总督奴易兹派兵镇压新港社原住民。 1632年 西班牙船只遇台风漂至蛤仔难(今宜兰),当地原住民成功伏击了该船。西班牙人由淡水河入台北平原。 1634年 西班牙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于当地及三貂角建教堂以传教。 1635年 荷兰用武力征服台南西拉雅平埔族麻豆社,平埔族人因而掀起反荷大抗暴。 1636年 台南西拉雅平埔族萧垄社为荷兰人所征服。荷兰人对原住民采怀柔政策,召集安平(今台南)以北十五社,以南十三社的代表,成立“地方议会”处理原住民事务。荷兰传教士甘第亚士于新港社广设学校,教授原住民罗马拼音。 1639年 苏鸣岗招募中国移民来台拓垦。 1640年 荷兰于原住民区实施瞨社制度,利用汉人征收赋税。 1641年 荷兰人召集平埔族人成立地方议会。 1642年 荷兰驱逐台湾北部西班牙人势力,台湾西海岸全部为荷人统治。荷军攻击大武垄社(今台南县大内乡)。 1644年 荷兰人盘据北台湾,并准许汉人在鸡笼、淡水定居。 1645年 荷兰召集原住民平埔族长老,成立评议会。 1646年 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起师海上,次年屯兵鼓浪屿,以反清为其职志。 1648年 荷兰人于赤崁、麻豆设立学校,教育平埔族人。 1652年 汉人郭怀一纠集民众反抗荷兰暴政,并攻普罗民遮城(今台南赤崁),失败阵亡。 1653年 荷兰人增建普罗民遮城炮台(即今之赤崁楼),以加强防御工事。永明王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 1656年 清廷实施海禁,沿海民生困苦,居民相率走险台湾者众。 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 郑成功以何斌及澎湖游击洪暄为前导,直攻台湾鹿耳门。荷人投降后,郑成功于台湾立“东都”,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在台统治权于是巩固。 1662年(永历十六年) 郑成功殁,其子郑经继位,改“东都”为“东宁”。 1664年(永历十八年) 郑经弃金门、厦门,退守台湾,陈永华助郑经建设台湾,同时将中国营建农业技术正式传入台湾。 1666年(永历二十年) 台湾第一座孔庙“全台首学”于承天府落成。郑经命各社广设学校,并颁布学制定科举法,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于是进入一个新时代。 1668年(永历二十二年) 明郑参军林圯率众入垦南投水沙连社,遭当地原住民杀害。 1670年(永历二十四年) 应郑经邀请,英指挥官克利斯普率船驶抵台湾东宁,并写信给郑经,请求通商,双方成立通商条款三十七条。此为英国人第一次来台。 1671年(永历二十五年) 沈光文至罗汉门(今高雄县境内),教导原住民儿童汉文。 1673年(永历二十七年) 沈光文避居台南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湾社(今台南县善化镇),设立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永历二十八年) 郑经铸造永历通宝铜钱,并制订文武百官制。 1677年(永历三十一年) 南安人魏善安,候堪民等人进入大涂师庄(今嘉义县六脚乡)进行开垦。 1678年(永历三十二年) 清廷重申迁界之令,在中国东南沿海驻兵筑寨,沿海数千里沓无人烟,打击明郑经济。 1680年(永历三十四年) 郑经西征清朝失败,退回台湾。参军陈永华逝世,为台湾文教的重大损失。 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 郑经殁,侍卫冯锡范弒世子郑克臧,拥戴次子郑克爽继位,为历史上著名之“东宁事件”。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 施琅率兵攻打澎湖,台湾纳入清廷版图。施琅并受册封为靖海将军。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清廷颁布禁止渡台令,下诏台湾隶属福建省,下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及台湾、诸罗、凤山三县)。施琅奏请清廷加封妈祖为天后,以感念妈祖对其攻略澎湖时之护佑,澎湖妈祖宫于是正名为天后宫,为全台第一座妈祖庙。同年,并于台湾府建天妃宫(今台南大天后宫)。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沈光文创东吟社,为台湾诗社之肇始。林谦光完成《台湾纪略》。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 诸罗知县樊维屏设新港、麻豆、目加溜湾、萧垄四社地方学校,以教育平埔族子弟汉文。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 台湾正式开科考试。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 王喜著《台湾志稿》刊行。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 商人陈文、林侃遇风暴漂至岐莱(今花莲),后与原住民约定交易买卖,为汉人到东部的鼻祖。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 台北大地震,盆地部分地块下陷,海水入侵形成关渡大湖,凯达格兰族麻少翁等社原住民纷纷走避。台湾厦门兵备道高拱干纂修完成《台湾府志》。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 台湾知府靳治扬于府治(今台南)设“熟番”社学,为平埔族社学之滥觞。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 施琅逝世,清廷颁布的禁止渡台令渐弛,惠、潮二州客籍人士纷纷入垦台湾。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 杭州人郁永河至台湾西部探险,足迹遍布各原住民聚落,并于第二年完成《裨海纪游》,成为后人研究台湾平埔族及原住民的重要史料之一。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编辑:秋日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