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5000B.C.~3000B.C.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台湾,生活型态尚停留在渔猎采集的阶段,石器原料则取自海边的砾石,完全用打剥方式制作,是典型的砾石器工业,从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出土的“长滨文化”及分布在西海岸中北部丘陵台地的“网形文化”可以得到左证。 5000B.C.~3000B.C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会用简单的农耕,陶器为此时的代表物,大部分陶器的体部都有粗绳纹,在口部则有菱形、交叉、波浪等划纹,并且在罐形器的口线外侧出现一道脊突,形成了“大坌坑文化”的主要特色。 3000B.C.~2000B.C 澎湖岛尚是不毛之地,但透过当地橄榄石玄武岩的输出,慢慢发展出日常生活所需的绳纹陶器、石器、贝类、鹿角等物品,以及从事小规模的近海渔捞、采集岸礁上的贝类为生。 在台中县清水镇、大肚乡、南投县草屯镇、集集镇等地除了承袭“大坌坑文化”的细绳纹红褐色陶器外,并逐渐增加素面的陶器,其中以台中牛骂头最具代表性,史称“牛骂头”文化。 透过台、澎两地的往来关系,台南、高雄等地的石器材料大多来自澎湖的橄榄石玄武岩,并继续生产细绳纹红陶,由于以台南县仁德乡的牛稠子最具代表性,史称“牛稠子文化”同时,在屏东县垦丁、恒春等地亦延续了“大坌坑文化”的特质,长方形的石板棺、拔齿风俗是“垦丁文化”的特色。 3000B.C.~500B.C. 居住在屏东鹅銮鼻的先民们,其产业活动仍然以渔猎、采集、狩猎为主,器材的组合也多是食物处理工具而非生产工具,史称“鹅銮鼻文化”。 3000B.C~1A.D. 分布在花东纵谷及海岸地带的先民,已会使用石镰、石杵等农具,来耕种榖类,制造大量的陶容器,做为饮酒器、烹煮食物之用,并有精美的石质、玉器等墓葬陪葬品,反映了“卑南文化”的丰富变迁。位于海岸山脉的东面山麓,除了过农业、渔猎生活外,尚发展出岩棺、石壁、石像、有孔石盘等与祭祀有关的巨石结构建筑,其中又以台东县成功镇麒麟最具代表性,史称“麒麟文化”。 2500B.C.~1000B.C. 沿着基隆、淡水之间的北海岸和关渡以下的淡水河岸,古老的先民正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使用的器物仍以绳纹陶器为主,石器类型则以凹石最常见,史称“老崩山系统文化”。 2000B.C.~80B.C. 分布在新店溪、淡水河的河阶上及台北盆地的边缘地带,先民已制作技术进步的有肩石斧、有段石斧,使用石斧种植榖类,达到锄耕的农业阶段,存在的贝冢使得“圆山文化”更具历史价值。 2000B.C.~50B.C 浊水溪中游北岸集集大山山坡下的聚落,是台湾中部古早新石器时代居住最久、最广的地区,当地人民使用石锄、石刀等农具,捕鱼的石网墬,狩猎的箭头,木工的斧、锯,纺织用的石纺锤,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木工、纺织为辅的“洞角文化”。 2000B.C.~200A.D. 自西海岸地区沿大肚、浊水溪一直往南投内陆延伸,随处可见表面无纹饰、手制的灰黑陶器,稻米的耕种技术已传入台湾,磨制板岩石刀收割,史称“营埔文化” 1600B.C.~1000B.C. 目前的台北盆地由于海侵而形成咸水湖,芝山岩(今士林)一带的居民在湖边捞贝食用,从事农耕兼渔猎的生活,构成“芝山岩文化”的特质。 1300B.C.~400A.D 地处高雄、台南的台地或山岗上,其石器多半源自中央山脉的板岩,含砂红陶、含砂灰黑陶、磨光黑陶等陶器的形制、纹饰的多样化,见证南部黑陶文化“大湖文化”的进步历程。 1000B.C.~1A.D. 分布于浊水溪上游河谷一带的南投县仁爱乡曲冰村落,布农族先民建立起紧密的居屋建筑,里外铺有板岩地板、弧形平台、储物槽、置物台、显现高山“曲冰文化”的生业活动。在台北植物园、新庄、树林一带的台北盆地南部、大汉溪西岸地区,所展出的陶器文化,俗称“方格印纹厚陶”。质地主要是略含沙的泥质,器型为不带把手的罐、钵,另外与同时期的其它地区一样,倚赖多种石制农具耕作,史称“植物园文化”。台北盆地东南侧、大汉溪东岸和新店溪中游以上的区域,到处散落红色灰胎的细砂陶、褐色灰胎的粗砂陶,居民的生活型态,虽以农业为主,聚落仍呈散居状态,史称“土地公山系统文化”。 1A.D.~1000A.D. 浊水溪中游此时的红褐色陶器含有粗大的砂粒,素面的红陶、贝冢,为数众多的农具,构成“大邱园文化”的特征。 1A.D.~1600A.D 在台南永康乡茑松、官田乡、高雄的平原上,西拉雅族先民们手制的陶器十分精良,硬度极高,并且在罐、钵的器腹上发展出四个穿纽孔,作为穿绳之用,此为“茑松文化”的最大特色。 200A.D.~1600A.D 从苗栗到彰化的海岸地区,拍瀑拉族人民举行葬礼时,皆采俯身葬,并在头部覆盖陶罐,在生活习俗方面,除了遍布的灰黑陶器及贝冢外,尚发展出铁刀,将此时的“番仔园文化”推进铁器时代。 500A.D.~1600A.D. 台北盆地向东北延伸至宜兰,向南到桃园、新竹等地的凯达格兰、噶玛兰平埔族先民,大量使用炼铁制造生产工具,取代传统石制品,而特殊的“无头侧身屈肢”的埋葬方式,可见“十三行文化”已出现聚落或族间的猎首战争行为。 600A.D.~1600A.D 分布在花东纵谷的阿美族祖先,生业型态已以稻作农耕为主,另外尚有河川捕鱼,狩猎已成为仪式性活动,工艺技术则以编篮、纺织较为精良,史称“阿美文化”。
(来源:台湾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编辑:秋日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