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生态圈”正在成长
中关村“智造大街”主打“硬科技”孵化——
智能制造“生态圈”正在成长
中关村智造大街外景。经济日报记者杨学聪摄
几年前,200多米长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因聚集各种创业服务而闻名全球。如今,北京又一条特色功能街区——全长380米、主打“硬科技”孵化的中关村“智造大街”横空出世,成为北京创新创业的新地标。而随着“智造大街”创新服务生态体系的形成完善,一个智能制造“生态圈”正在孕育成长。
从五道口地铁站西行不远,原本贴着白瓷砖的小楼,已经变成简约大气的现代建筑,“清华园宾馆”的旧招牌也被“国际交流中心”“敏捷制造快制中心”等铭牌替代。宽敞的步行街上,现代雕塑、科技新品陈列。
中关村“智造大街”是这个街区的新名字。它北起双清路、南至成府路,全长380米。周边环绕着清华、北大、北航、北科、北邮、中科院等高校院所,成为北京高端人才聚集的核心区。
“智造大街”上,一个两米高的大型机甲机器人NK01成了“明星”。这个“大家伙”频频向路过的行人挥手致意,行动灵活,声音仿真。操作者像开车一样在机器人的体内进行操作,完成行走、爬坡等动作。由于全身采用防火盔甲材料,今后这个机器人还有可能运用在消防救援等领域。随着研发它的制造企业入驻,它也成了“智造大街”的一员。
“这条街无论是创新创业的活跃度,还是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海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智造大街”将打造高品质的国际化街区,提升中国智能制造的全球影响力。
而已入驻街区的“智造类”创业企业也形成了高端汇聚特征。街区目前聚集了幻境时空、国承万通、精唯信诚、汉唐自远等创新型科技企业,涉及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入驻企业产值已达30多亿元。如果按照街区长度计算,街区平均每米创造产值近800万元。
在不久的将来,中关村“智造大街”将成为海淀产业升级的新支点,向北延伸撬动西三旗地区持续转型发展,与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创业大街三街联动。未来3年,中关村“智造大街”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将突破10000项,技术交易额超1000亿元,其中50%以上辐射京外。
与已有的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创业大街等特色街区不同,“智造大街”打出的是实打实的“硬科技”牌,以全链条服务和孵化为特色,帮助原创硬科技实现从0到1的过程。
“相比互联网创业项目,硬件创业的起步要艰难得多!”这是不少创业团队共同的感触。以样机打造、小批量试制为例,创业者单枪匹马去寻找生产厂商,不仅成本极高,还要耗费长达数月的时间。
针对硬件创业的特点,中关村“智造大街”打造了一套“懂智造”的创新服务生态系统。与一般产业园仅仅提供类似企业聚集空间,缺乏整体的产业链、供应链等专业服务不同,中关村“智造大街”从敏捷制造、工业设计、技术方案研发、检测认证、小批量试制、协同服务、营销推广七个方面入手,从源头解决企业从产业构思到市场推广方面的实际需求,形成独特的北斗七星服务链。
“中关村‘智造大街’创新的‘北斗七星’生态体系,针对的就是硬件创新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7大痛点。”中关村“智造大街”CEO程静告诉记者,他们力求通过平台化的服务一站式满足创新企业的服务需求。这也成为“智造大街”区别于一般产业聚集区、产业园的关键。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表示:“中关村‘智造大街’面积不大、意义重大。”这条街又为北京推出一个新的专业化创新平台,为中关村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中关村“智造大街”努力实现四个功能定位:智能硬件产品创新,智能制造标准创制,国际技术交流和科技成果辐射推广,将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国家级的原始创新平台,成为国家创新的策源地。(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责任编辑:崔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