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关村变脸
摄影:吕萌
曾经的中关村,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提到这里,大多数人会联想到鼎好电子商城(下称鼎好)、海龙电子城(下称海龙)、中关村e世界门口那些需要到处揽活的黑导购,卖场里密密麻麻的小柜台、五花八门的各式配件,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特别在电脑攒机时代,中关村就像是一个开放的组装工厂一样,满足着不同人群对IT产品的不同需求。
但随着卖场内的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假货、翻新产品横行,中关村电子卖场的口碑也一落千丈,进而被主打B2C模式的互联网电商所挤压。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价格透明的网上商城购物,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中关村电子卖场也一改往日人头攒动的火热景象,开始走向萧条。
那些柜台里的小老板们也尝试过改变。他们在淘宝上开店,注册公司后想办法成为京东的供应商,有的则从“卖电脑”、“卖手机”转为“修电脑”、“修手机”。
尽管如此,中关村的迭代之变仍然无可避免地到来。2011年太平洋电脑城关门歇业,之后中关村e世界在2016年春节后发布公告,称将以整体或整层的方式出租,统一经营,不再从事电子卖场的业务。在中关村西区,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的新坐标,一大波创业空间随之涌现。
2016年7月7日,地理位置绝佳的海龙也贴出《通知》称,“即日起停止营业,进行升级改造”。
卖场时代的中关村就只剩下还在坚持的鼎好。除了“电脑城”、“中国硅谷”、“创业园”这些既有标签外,未来的中关村还会有哪些新的标签?
1
老赵和他爱人的柜台便在鼎好A座三层一个靠边的位置上。柜台面积不大,至多三四平方米,柜台后方的货架上一半摆满了墨盒、硒鼓等打印耗材,另一半则被杂乱的各式数据线所占满。
中关村鼎好地下一层手机卖场。摄影:吕萌
那是周三,海龙关门的前一天。和其他工作日一样,整个卖场里依然没什么顾客,有的只是看电影、看电视剧、打游戏的摊主。生意相对好的还能雇一名导购帮忙,不景气的则多是夫妻档。
老赵没有雇人。问及生意如何时,老赵反问,“还能怎么样?混一天是一天呗!”这种状况已经说不上持续了多久,但他不完全认同“是电商冲击抢了他们的饭碗”。
“我们都在淘宝上有自己的店铺,但网上销售最多只占我们整体销售的10%-20%。市场经济状况不好,政府采购也收紧,大单子没有,生意肯定好不到哪去。”老赵说。
即便如此,他也没想过干脆关掉摊位,离开中关村去做点别的。在他眼里,现在哪个行业都不好做,与其重新进入一个陌生领域,还不如做自己擅长的。“毕竟我做这行有十年了。原来我们大量库存,现在也都消化得差不多了。只要鼎好不关,就算店面剩一小半我们也会坚持到最后。”
和老赵想法类似,还有很多商家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他们觉得自己没什么话语权,就像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搬迁一样,“人家让我们走就得走,要是生意做大了谁也不会在这待着”。
散落的电子产品模型。摄影:吕萌
[责任编辑:崔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