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汉创业指数位居全国第七 “武汉智造”发展新动能

2016年07月22日 09:24:00来源:楚天金报

  图为:生物城风景图

  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刘晓杰 通讯员蒋于 胡妍

  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困难面前,我省经济运行基本面稳定向好,新经济成长势头正在加快,全省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今天起,本报推出“坚定信心换道超越 寻找湖北经济新动能”专栏,反映我省各地各行业的典型经验,并针对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时刻看能力。

  在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化的特殊时期,今年上半年,大武汉硬是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1到6月,武汉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较全国增速高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2.1%。创新,正在加速促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接下来,武汉将以打造创新环境、集聚人才、引进项目为着力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电气水地和融资成本。

  创新与创业并驾齐驱,大武汉正加速挺进国家中心城市序列。

  关键词:找动能

  以12.1%增速领跑“武汉智造”已成顶梁柱

  十余年如一日的付出,让老周终于看到一点曙光。

  “可实时监测100多种有害物质。”昨日,在光谷核心区写字楼,“瞪羚企业”武汉巨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发武指着一个“特殊”芯片告诉记者,凭借着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这款“光谷造”正式入选国家环境服务业试点名单。整个湖北仅此一家。

  据其介绍,作为全国污染源在线监测领域唯一试点,目前这款“光谷造”已在恩施州全面试用,所有工业废水排放监测数据都会实时上传,等于给排污企业戴上紧箍。

  “市场空间巨大!”周发武介绍说,目前,仅我省需要使用上述监测系统的企业就多达3000家。

  很显然,周发武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统计显示,今年1到6月,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12.1%,高于GDP增速4.5个百分点,正成为武汉产业“顶梁柱”。

  武汉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称,先进制造业、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动能”,已占武汉规上工业新版图逾九成。以九州通、人福医药、武钢、武船和烽火通信等为代表的一批“武汉智造”标杆企业,正加速夯实大武汉的新动能。

  日前,武汉已正式制定出台《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提出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抓手,力争到2025年,全面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关键词:引人才

  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人才洼地成为创业高地

  年轻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未来。“北京有压力,武汉有吸引力。”7月19日,在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东湖文化科技产业高峰论坛现场,北京市文创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梅松坦言,大武汉正成为全球人才创业高地。

  此言不虚。

  早在去年夏天,武汉就吹响“创新集结号”,让武汉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试验场,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创业者和创业投资人作为“城市合伙人”,结成“奋斗共同体”。

  以光谷为例,依托“3551人才计划”等项目,目前东湖高新区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市场主体61户,大批高端人才从海外、沿海回流至此,武汉已经成为人才和资本的新乐土。

  武汉光谷创意基地董事长王开安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产业基地,该基地的人才聚集效应正在明显加强,自2008年起,已孵化出博润通等16家国家级动漫企业,数量占全省80%以上,并已创造业内多项第一。

  7月12日,标准排名、腾讯研究院、优客工场联合发布“中国大陆最宜创业城市”排行榜,武汉凭借创业热度、政策环境、智力支持三大指标,位列全国第七,被认为是中国中部创业中心。

  放眼望去,以光谷为大本营,一批“独角兽”企业组成的武汉军团正奋力领跑。

  关键词:降成本

  为企业实实在在减负“轻装上阵”提升竞争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大潮中,一线企业是感受最敏感、最深刻的。

  昨日中午,在光谷民族大道上,谈及刚刚执行的“营改增”新政,某餐饮企业老板对记者坦言,通过税负抵扣,“我们餐馆一年的税负估计可减少6万元”。

  据测算,自5月1日“营改增”全面推开以来,武汉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90%以上的企业税负降低,17万多户个体户和企业受益。

  就在不久前,在一个主题为“减负”的企业座谈会上,武汉企业联合会会长邝培润直言,希望政府在服务清单上多做文章,比如提升办事效率,加大品牌培育,支持配套产业,提供培训支撑等。打出减负组合拳。

  为此,武汉已经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旨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平台缺失、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和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疑难杂症”。下一步,武汉将研究出台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用工、用能、物流和收费等领域的成本。武汉已申报全面创新改革方案,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专家点评

  抓牢“长中城市群”建设契机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大武汉必须牢牢抓住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建设这个契机。在国家既定战略中,武汉与上海、重庆一起,作为长江流域三大中心城市,一线穿珠,使中国中部与东部、西部三大板块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一个整体。在本区域内,武汉、长沙、南昌形成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半小时”经济圈,有利于打造跨区域城市群。其中,武汉经济体量最大、人口最多、实力最强,是“区域脊梁”。国家赋予武汉非常重要的使命。

[责任编辑:崔沥心]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