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业人的众生相:越青春,越要着眼未来
“男性,年龄26岁,情绪淡定,魅力值93,帅过96%的用户……”
站在位于中关村的北京商汤科技公司大门前,记者的脸部特征迅速被识别出来。可别小看这款颇有“喜感”的设备,蕴藏在其背后的由中关村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已经达到全球顶级水平。
在中关村,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颠覆性新材料等世界前沿科技的创业者比比皆是。为什么总是中关村人?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3位中关村人,尝试通过记录一些点点滴滴,揭示风格迥异的他们身上对创新的共同追求。
办就办受人尊敬的企业
5月的北京,天气已热起来,中关村大多数写字楼的空调还未开启。几十台电扇环抱,在像网吧一样密密麻麻分布的座位上,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正在紧张工作。
“公司成立不到1年,工位排这么密都不够用。”在一间不大的阶梯会议室里,面对着20多位席地而坐的记者,公司创始人余凯熟练地用幻灯片介绍起自己的企业。
就像多年前在斯坦福大学讲课时那样,投影仪星星点点的光影不时打到脸上,余凯毫不在乎。余凯坦言,定义万物智能,是地平线机器人公司的愿景。而自己的梦想,是把世界带入新阶段。
发出这番豪言壮语,余凯有自信的理由——十数载深耕于人工智能领域,相继在微软、西门子、NEC等世界知名公司大显身手,作为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执行院长,直接领导百度在语音识别、计算器视觉等核心技术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创业可不是开party,很苦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一条路呢?”谈及一年前从百度公司辞职自己创业,余凯解释,自己的信心源自——“我们现在做的事儿,全世界包括美国也才刚刚起步”。
“在个人计算器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能没有跑过人家。但在万物智能的时代,我希望办一家真正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企业,受人尊敬。”说这话时,余凯眼中充满至诚。
余凯的快感,发端于引领世界创新的步伐。
希望全世界首先想到的是中国
很多看过美国大片《终结者》系列的人都记得,影片中由液态金属构成的机器人T1000,可以随意改变造型,既能从狭窄的弹孔中通过,又能迅速地凝结变型。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在中科院理化所双聘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刘静的实验室里,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刘静自己说,几十年来其实只为做好一件事,盯住一个被全世界遗忘和忽视的领域——液态金属研究,全力冲刺。经过长久的“寂寞长跑”,刘静带领团队逐渐发现,常温下呈液态的镓合金,只要被“喂”上一小片铝箔,便可以在电解液中保持长时间的快速移动,其形态随着槽道的宽窄而调整。
2015年3月,刘静团队的这一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后,被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是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二次革命。
实际上,这种“柔性智能机器”只是刘静对液态金属研究的几个领域之一。早在本世纪初,刘静就注意到液态金属所具备的潜力。经过数年研究,刘静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台全自动液态金属个人电子电路打印机。
借助这台设备,以镓合金为“墨水”,只要在网上下载电路设计图,个性化的电路系统便可“打印”出来。
这样的技术,刘静取了个诗意的名字——“梦之墨”。
2014年年末,借着国家鼓励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东风,也带着“让电子打印触手可及”的梦想,刘静在中关村创设了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
在“梦之墨”的努力下,世界首座液态金属科技馆已经在云南拔地而起,而世界首条液态金属电子手写笔生产线和电子油墨生产线也在当地建成。不久的将来,“创新创业的门坎将大大降低,一个孩子也能像写字画画那样制造电路板”。
谈及公司的前景,一向谦逊的刘静充满自信:“科技大国要有标志性的技术。我就希望,一提到液态金属,全世界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
刘静的欣慰,来自为国家实现了一次担当。
越青春,越要着眼未来
几乎每天晚上9点多,姚颂才能从位于北京清华同方科技广场的办公室回到五道口附近的公寓楼。他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计算机桌上一沓文件还需要仔细阅读。
“我们公司实行九九六工作制。”面对记者的不解,有些腼腆的姚颂笑着补充,“很多创业公司都是这样的工作时间,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
当然,这位去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的90后大男孩显然要更忙。今年2月,放弃了赴美深造的他参与创办了旨在开发深度学习处理器的深鉴科技公司。作为CEO,姚颂要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和项目进度管理,不少周末时间还花在了会见客户上。
“为什么要创业?”
“为了圆自己一个梦。”姚颂告诉记者,他读高中时就对电子电路感兴趣。保送清华后,他大一时便进入实验室搞科研。“后来,我发现人工智能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学术兴趣就集中到这一领域,最终创业办公司。”
姚颂告诉记者,在安创空间孵化器的帮助下,他的公司已经得到了较快发展,获得了天使轮融资,公司产品很快就会投入市场。
姚颂的微信签名是“趁着年轻多折腾”。而在中关村,像他这样年轻的CEO有很多。
“90后群体已经成为中关村创业的重要生力军。”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表示,这些年轻人与中关村其他创业者一样,把创业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畏惧失败,在一次又一次连续创业中,推动着中关村创新创业不断前行。
姚颂的底气,得益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孕育。(光明日报记者徐畅董城张景华)
[责任编辑:黄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