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 携手和声讲好两岸故事

2016年11月21日 09:32:14    来源:人民网    

  11月18日,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协办的“第二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报记者 戴冰摄

  两岸交流,媒体先行。

  又是一年枫红似火、霜叶如花的好时节。来自台湾的80余名媒体负责人、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如约而至,出席第二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

  此次峰会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协办。在11月18日、19日两天的会期里,两岸近90家媒体及相关机构的200余名代表汇聚一堂,紧紧围绕“携手·和声”主题,共谋携手发展愿景,共商合作发展大计,同奏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时代最强音。

  从先行到笃行

  黑色西装、黄色领带,出席峰会的侯汉廷只有28岁,别看是个85后,但在台湾,他既是时事评论达人,又是网红,他创办的自媒体“远山style”影响着众多台湾青年人,不少政治人物都是他的粉丝。本届峰会上,像这样的年轻面孔还有很多。

  与首届峰会相比,这次台湾媒体参访团参会人数不仅从35人激增至81人,人员结构也更加多元。不仅有传统媒体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代表业界未来的青年媒体人和学生,以及像侯汉廷这样的知名自媒体人。

  本届峰会,高朋满座。

  来的媒体覆盖台湾北中南,高雄市新闻记者公会理事长马道明来了,台中广播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庄文勤来了,台北的旺报社长黄清龙来了……

  不仅如此,参访团阵容也堪称强大,会场座无虚席。台湾联合报社社长项国宁、台湾广播公司董事长马长生、TVBS执行副总经理杨盛昱、中华日报董事长黄肇松、中时电子报总编辑刘善群、台湾中评社社长俞雨霖等众多台湾主流媒体的掌门人悉数到场。

  参访团荣誉团长更是重量级人物——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旺旺集团副董事长胡志强。

  回望历史,在两岸民间往来开启之初,两岸媒体人就顺应两岸同胞接触交流交往的强烈意愿,冲破藩篱,率先开始交流,展现出两岸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但也毋庸讳言,今年5月,台湾政局骤变,新的执政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给两岸关系蒙上乌云。在当前两岸关系的新形势下,更加需要两岸媒体秉承敢为人先的传统,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传播正能量。因此,本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备受关注。

  峰会开幕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的陪同下,专程来到会场,亲切会见与会媒体代表。他殷切希望,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两岸媒体善尽社会责任,加强正面引导,进一步发挥好增进两岸同胞了解、促进情感融合的平台作用;发挥好凝聚民意基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载体作用;发挥好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增进民族认同的纽带作用。

  在峰会开幕式上,胡志强有感而发,北京峰会两岸来宾规格越来越高,规模一年比一年盛大,成果也必然一年比一年深远。我相信两岸关系的发展就像古诗所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两岸一家亲”的气氛中,没有人能够改变这个潮流、这个趋势。

  从相识到相知

  如果说首届峰会为两岸媒体人打开了相识携手的大门,那么本届峰会则更加聚焦,为两岸媒体人从相识走向相知铺路搭桥。

  青年论坛的会议室里十分热闹,在“两地青年互看”活动中,大家争先恐后发言,深度交流启发,掀起了一场互联网思维头脑风暴。为了让大家充分表达,原定的茶歇只好取消。

  自媒体人侯汉廷在会场携带笔记本电脑,全程不停地敲击键盘。在大学阶段,他就成为政治的深度参与者,热心于政治理论特别是两岸关系研究,是两岸和平统一和“九二共识”的坚定支持者。此次来大陆参加媒体人峰会,侯汉廷认为机会难得,希望能“多学习一点”。在他看来,即使是支持“九二共识”的台湾人,因为见闻所限,也会有认识偏差。因此,两岸之间的交流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此次参加媒体人交流活动,特别是体验式交流,对于他今后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大有帮助。

  青年,不仅代表着媒体的未来,也影响着两岸交流的走向。两岸青年加深碰撞和交流,共同讲好“两岸故事”,拉近彼此心灵距离,就能为赢得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嘉宾主持、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他说,两岸青年不仅要互看、互思,还要互创,最后达成共识、取得共同成果。那时两岸交流交往的模式、深度,都会发生很大改变。

  此次峰会由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组成。议题设置既从“昨天”的历史镜鉴“今天”的现实,又从“今天”的现实研判“明天”的趋势。“媒体融合中的文化传承”分论坛,旨在通过回望历史,唤醒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激活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让媒体人真正肩负起更大的文化使命。“网络时代的青年关怀”分论坛,主要探讨作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的青年一代,在当下媒体发展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新媒体的最大可能性”分论坛,希望两岸媒体人群策群力,着眼未来发展寻找到我们今天的路径。正像一位学者所言:“将来,以人的理性预期的形式,成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前提。”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议题更深入。特别是新增的青年分论坛,是峰会‘与时俱进’的最好体现。”已经连续两次参加峰会的台湾中时电子报总编辑刘善群感触颇深。他说,青年媒体人是未来媒体时代最重要一环。媒体要永续经营,必须关注年轻人,我们要了解最重要的“下一代”,与他们沟通,听他们的想法。这赋予了本次峰会新的意义。

  从融入到出路

  19日上午,阳光映照下的故宫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旺报社长黄清龙已是第四次来到故宫,但这次并没有按照“三大殿”的传统中轴线参访,而是先登上端门,参观了城楼内数字故宫影像展,通过现代技术演绎,感受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黄清龙说:“故宫就像是两岸文化天生的脐带,不论如何鼓吹文化台独,两岸都有磨灭不了的文化印记。我们都要本着初心,更好地增进了解。这次峰会从多元角度对两岸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届峰会,内容丰富,既有坐而论道,也有行以参访。台湾媒体参访团整整一天的参访行程非常紧凑。如今,北京已经正式进入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阶段,北京也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在奥林匹克塔塔顶,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常宇向台湾媒体人发出热情邀请,从11月20日开始接受冬奥会会徽的征集,希望有机会与台湾媒体朋友们多多合作。

  此次参访,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参访中关村创业公社内的台湾青年创业驿站。前不久,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曾来到过这里。除了创业台湾青年,驿站还为在北京学习、实习和就业的台湾学生提供服务,旨在让这些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从进入到融入,最后找到出路”。由于中关村附近高校众多,驿站逐渐成为在北京的台湾青年的一个“据点”。

  前来参访的台湾媒体人,纷纷与台湾创客交换名片,以便今后更好地讲述台湾青年在北京打拼的创业故事。台湾广播公司董事长马长生“拉”着李巧如等几位创业者仔细询问。他认为,两岸,尤其是大陆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媒体应该在互通创业资讯上做更多努力,为两岸年轻人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机会。

  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这个筋,就是两岸共同传承的中华文化,这也是两岸的根与魂。在共话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中,此次峰会达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两岸媒体签署了《关于共同举办“相约北京 放眼中华——两岸青年媒体人新闻学子北京文化体验周”活动的协议》等6份沉甸甸的合作协议,共享和谐发展红利。

  从“暖场”到“保温”

  历史似乎充满着巧合。

  一年前,首届峰会在“习马会”前夕开幕。两岸媒体人在峰会现场,通过直播,见证了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的历史时刻。

  一年后的11月18日,恰逢“习洪会”不久,两岸媒体人再次相聚北京。而此时,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民间交流愈显重要。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的召开,更加彰显两岸媒体人的历史担当。

  “岛内四大报”之一——《联合报》掌舵人项国宁,期待峰会能为两岸媒体交流带来新的可能性。他说,两岸媒体的交流要从观念沟通开始,借助更多像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这样的活动,促进更多人员交往,进而共享更多信息。

  作为资深媒体人,TVBS执行副总经理杨盛昱说,两岸交流中,媒体一直在先行。但随着互联网时代内容传播更加畅通,两岸文化的隔阂却在加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海量网络信息的真假难辨,缺少公众媒体的求证、编辑、整理、提炼,造成局限与落差外,也恰恰是缺少了媒体的诠释、介绍、宣传这一环节。媒体是社会公器,在这样的时候开这样一个峰会,讨论两岸媒体融合,非常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真正应该携起手来的是我们的信息交流应该更加畅通,让两岸的同胞能够继续同听、同看、同乐、同感动,这才符合大会的主题“携手·和声”。

  正如主办方、北京日报社社长傅华所言:当我们满世界去寻找新鲜感的时候,根植于内心的民族记忆,一直提醒着我们的归宿。呵护民族的记忆,媒体人有更广阔的作为空间。认同乃是绵延不绝的文化情结。媒体人的文化自觉,关乎媒体价值,更关乎民族的意志和情感。让两岸媒体人携手和声,唤起初心,激活记忆,传承知识,增进认同,共襄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如果说,首届峰会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习马会”暖场,本届峰会则是在当前情势下,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温、升温。

  第二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恰逢其时!(记者 方芳 范俊生 高枝)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