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走,到陆企打拼去!

2016年08月31日 14:45:12    来源:东南网    

  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在大陆形成热潮。大陆市场广阔、重视人才、政策优惠……正吸引越来越多台湾青年的目光——

  走,到陆企打拼去!

  东南网8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近年来,除了“登陆”创业,到大陆企业就业也成为许多台湾青年的选择。广阔的市场,优惠的政策,注重研发投入,大陆企业为台湾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和圆梦的舞台,也加深了他们对大陆的认识。

  释疑:“劝我别来的人已经失业了”

  “千万别去!你的技术一旦被掏空就会被踢走了。”说起7年前自己打算到大陆发展时台湾同事的“忠告”,林素惠仍会忍不住笑起来。2009年,林素惠还是台湾一家知名光电企业研发部经理,她跳槽到大陆企业三安光电一时间成了公司的爆炸性新闻。从一名普通的研发人员做起,直至现在的三安光电的技术中心副总,她不但没有“被踢走”,还随着企业一起成长,拥有国内授权专利39件、美国授权专利11件,获得2014年福建省专利一等奖及2015年中国专利优秀奖等。

  三安光电是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及芯片产业化的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占国内总产能的近50%,现有300多名台籍员工,去年的营收超过48亿元。林素惠告诉记者,当初自己刚到公司时,这里的研发水平确实还落后于台湾。但在研发投入方面,公司的占比高达6%-8%。公司还制定了管理办法,从住宿、通信、探亲、医疗及就学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因此,林素惠不仅自己来三安,还说服了丈夫一同到三安打拼,一家人也得以团聚。

  如今,随着LED外延、芯片的产能扩充,三安光电已迈入国际光电企业的顶尖行列。在与国际大厂的并购与合作中,林素惠也得以频繁接触国际级的封装公司。这些客户对于芯片品质的要求更高,也让她在技术的钻研上倾注了更多心力,不但坚持上网查阅国际最新的科研文献,回台湾还不忘去书店购买相关书籍。

  去年,国际光电市场发展势头放缓,三安光电却眼光独到地择机扩产。果然,今年市场回暖,三安满产,高歌猛进。林素惠说,最近回台湾,听说原来就职的企业正处于缩编停产的状态,而当初劝她别到陆企的同事则已经失业了。

  奋斗:抓住台湾同龄人难遇的机会

  40岁的宜兰人石振弘毕业于台湾大学城市与规划专业研究所,同时也是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2014年,他被授予“厦门市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台湾特聘专家”,是当时11名台湾特聘专家中唯一非理工类的。这几年,石振弘的名字几乎跟厦门文博会绑在了一起。作为厦门文博会总策展人,他从2013年起助力其转型,使之成为大陆规模第二大的文博会,台湾参展商数从300多家增至800余家,并从最初的免费参展发展成为全面市场化的付费参展。

  2009年“登陆”之前,石振弘在台湾已经有过媒体、全球大企业的工作历练,由于两岸图书交易会的机缘来到厦门发展。石振弘说:“台湾展商都知道大陆市场大,大家也都想寻找机会,但是怎么对接他们不懂,就需要我们这样的中间人。”厦门在找准定位后,石振弘决定重新梳理厦门文博会的商业模式。石振弘将整个展会调整划分为工艺艺术、创意设计、数字内容、文创旅游四个板块。“这几块都是两岸做得比较好的,各有优势,是闽台合作很好的切入点。”石振弘说。

  此外,在推进中,石振弘还发现由于两岸的职称评定上没有接轨也影响了工艺大师参展的积极性。于是,他多次到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和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几番沟通之后,创办了“中华工艺精品奖”。如果拿到该奖,两岸的工艺大师在申请专业职称时均可加分。有了颁奖机制,参会的工艺大师从原来的两三百名迅速增长到现在的1000多名,大大提升了展会水平。

  今年,石振弘计划把德国红点设计展、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等国际顶尖文展引入厦门。“在台湾,像我这样年纪的人,不可能有机会操办这样顶尖的展会。”石振弘表示,其实,能把这些国际赫赫有名的展会落地厦门,于他本人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未来:在“新大陆”落地生根

  七年前,听闻自己所在的台湾帝普科技公司将被首家赴台陆企新大陆公司收购,张俊一不但没有丝毫不安,反而充满了期待。由于二维码的研发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当时,台湾多数资讯电子企业还在从事一维码研发,而对在二维码领域已卓有成效的新大陆公司早有耳闻。随着公司被兼并,张俊一也成为新大陆公司的首位台籍员工。由于多年的外企工作经验和出色的研发能力,张俊一很快被新大陆调至福州总部,成为集团物联网感知与信息识别引擎团队的带头人。

  几年辛勤耕耘,张俊一已经获得以其名字命名的专利50余件,并带领新大陆自主研发出全球最小条码专用识读模块——E2。两年前,他还被福州市政府授予了“福州荣誉市民”称号。对于两岸公司有何不同,“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对研发的投入”。张俊一告诉记者,由于大陆政府对企业创新非常支持,很多前沿的科技研发能够申请政府的项目补助,分担企业风险,大大提高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而台湾的科技企业更多还是针对客户需求做订制化生产。

  除了项目的支持外,大陆对于高新人才的引进也是不遗余力。从“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到“万人计划”等,大陆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2014年,福州市政府出台人才公寓的购房补助政策,张俊一一次性获得了41万元的住房款,让其圆了安家梦。

  张俊一说,有了家,他开始打算把妻子女儿接到福州来。“上一代台商是带着技术或资金来大陆,但现在不一样了,大陆这几年变化很大,不但技术创新发展迅猛,资金充裕,而且大量导入国际资源和人才,市场也越来越规范。我希望家人也能够融入这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张俊一说。 本报记者 陈梦婕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