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台北对话:用理性和独立思考走出认同迷思

2016年07月13日 08:53: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台北7月12日电 (记者 陈孟统 徐冬冬)两岸六位青年学生12日在台湾立法机构一间会议室并排而坐,根据自身到对岸参访、学习的体验,表达对“国族认同”的看法。

  台湾竞争力论坛当天举行“2016年国族认同调查结果研讨会”。与以往邀请专家学者互动不同,此次研讨会分别请来3位台湾学子和3位大陆来台学生,以年轻人的视角观察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现状。

  台湾大学政治专业研究生侯汉廷发言指出,台湾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世代已脱离“大陆贫穷落后”的认知,但对大陆社会的进步发展缺乏感知和善意。这是台湾年轻人与父辈的根本不同。

  来自北京的陆生梁绍伦说,“中华民族”与“中国”原本相通的意涵在台湾社会因为政治的原因被割裂,造成部分年轻人的“国族认同”存在错乱。梁在台学习3年,即将从台湾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硕士毕业。他认为,“中华民族”“中国人”“华人”都是我们这个文化共同体的等价表述方式。“无论是我们认同自己,还是外国人区分我们,都根据这种文化特质,而非政治立场。”

  根据台湾竞争力论坛日前发布的调查,有84%的台湾民众认同“中华民族”,而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为46.8%。虽经历政党轮替,台民众的“国族认同度”相较过去变化不大。

  文化大学历史专业博士生林明正认为,台湾20多年的“去中国化”教育,对台湾年轻人影响深远,“台湾青年已被加工、去除了对中国的认同”。他从历史角度论证说,“区隔台湾人与中国人毫无意义”,台湾岛上的所有族群,除了来自外国的新住民,没有人不是来自中国大陆。

  “中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乳名,是两岸的同一个屋顶。”来自福州的台湾交通大学电机专业研究生张晓青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和爱家的民族,台湾年轻人也要担当起自己的文化责任。

  “我是学艺术的,关心的是台湾的艺术会如何走出本地、跟外界有所联系。”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设计专业研究生游恩扬说,在资讯及外在事物的操作下,我们逐渐忘记自己最根本的文化源头,更放弃了存在于我们血液中属于龙的传人的珍贵元素。

  参加当天研讨的青年学生,既有“文科男”,也有“理工女”。他们在发言中呼吁台湾青年多去大陆实地探访,增进了解。

  来自大陆辽宁的台湾中央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高羽表示,台湾的同龄人在面对社会议题时应努力寻求理性的答案,而非诉诸直接判断。不能安于“小而确定的幸福”,放弃追索身边生活的意义。

  侯汉廷呼吁,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实习,而不是简单的“看山看水看风景”。张晓青也希望身边的同学“参加大陆举办的各种活动,激发思想的创造力和活力”。

  梁绍伦则表示,台湾年轻人应告别“把翘舌音(普通话标准发音)发成平舌音(贴近闽南语的发音方式)才政治正确”的思维,多到大陆沿海一线城市去学习、工作,体会中华文化的多元性,用自己理性、独立地思考,找回自己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完)

编辑:崔沥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