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各显神通助力学生创业

2016年07月14日 14:30: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为了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重庆市各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平台建设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近日,重庆市大学生创业成果展洽会在大渡口天安云谷数码城举行,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30所高校的177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让人耳目一新。

  走进重庆交通大学“交大设计·学生智造”众创空间,记者看到,上千平方米的孵化基地集合了校内外数百家从事箱包、首饰、工业设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还打造了“线上+线下”平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探索校企、校地、校校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教育培养、能力训练、竞赛活动、指导服务、孵化转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该校党委书记陈流汀教授有着自己的看法。

  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庆交通大学构建起“理论+实践+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把“创业基础”列为本科生必修课,并开设“创新工程”“批判性思维”等70余门创新课程;实施“课程改革计划”和“课程开发计划”,以增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为让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学校大力推行研讨式、案例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该校还实施“一院一赛一活动”行动计划,上万人次参加90余项学科竞赛,打造“智慧交通”“人文交通”等众创空间。学生“无止桥”团队在云南、四川等地自行设计、建造起10余座“爱心桥”“茅以升公益桥”,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推广项目。通过构建学科竞赛、创新实验、创业基地等实践平台群,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为精准服务学生创新创业,重庆交通大学还着力打造“团队辅导+产业引导”和“项目孵化+资本催化”的服务体系,组建了道路与桥梁设计、交通规划与设计等12个学生创业团队,并配备校内专家、行业精英等加强辅导,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或产品。

  在中冶赛迪车间,来自重庆科技学院冶金工程专业的数十名学生,跟随该公司工程师谢皓现场学习高炉设计和热平衡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种现场讲授让我们对相关原理理解得更为透彻。”学生刘胜泉深有感触地说。

  为实现人才培养由重知识向重素质和能力转变,重庆科技学院广泛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强化“五结合五重点”,促进与企业行业的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来自重庆气矿、重钢、中冶赛迪等行业企业的近百名工程技术专家参与该校专业主干课程授课。该校教务处处长郑辉昌告诉记者,校企双方还共同编写应用类教材,将新工艺新技术充实到课堂,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项目,要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这就从整体上推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拓宽了学校的育人途径。”

  此外,为了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重庆科技学院每年专项投入1000万元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引入北京职航共建1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与沙坪坝区政府、创客邦等合力打造近7000平方米的校内众创空间。几年来,该校学生完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470余项,2015届5000名毕业生中创业比例近2%。

  用吸管喝热饮,一不小心就会被烫伤。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启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上,有学生展示的防烫吸管创业项目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记者看到,防烫吸管看起来和普通吸管没有区别,只是多了一圈色带。“防烫吸管主要通过水温高低变化来改变色带颜色。”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水温过高不适宜饮用时,色带就显示为红色;适合饮用则变为绿色。当水温趋于过冷状态,色带则显示为黄色。“通过色彩提示水温,不仅让人避免了水温过高烫伤口腔,色彩的变化也带来了一定的趣味。”该负责人说。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总面积为2720平方米的“临空梦飞翔·创业工场”,通过自筹投资基金、引导社会投资等方式,引导相关的投资人和机构对学校的优秀项目进行投资和孵化,并设置了一站式创业服务大厅、创业项目街、创业咖啡等创业辅导孵化所需的各种功能厅。在大学校园内,创业者不仅能一站搞定工商代理、财税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人事代理、法律服务、政策申报等基础服务,还能享受创业导师、孵化机构提供的全程孵化指导,并有专项种子基金帮忙解决资金需求。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已设立一只规模为100万元的扶持基金,同时还与市科委旗下重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达成意向协议,拟建立一只规模为500万元的种子基金,长期对学校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跟踪、辅导,帮助创业团队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部分高校已经细化了相关规定,例如,对学生休学创业,可保留3年学籍,并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学生;高校将学生参与开展创新实验、获得创新创业奖项、参与众创空间、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学分并建立学分累积制度;本专科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不低于2学分,学生超过最低要求创新创业学分可充抵其他选修课学分等。

  记者了解到,明年重庆市将形成一批可复制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制度成果,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基本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经济日报记者 冉瑞成 通讯员 康小英)

编辑:崔沥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