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怎样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6-05-17 11:32:00    来源:解放日报    

  ■孙锐 王通讯

  张江集聚着上海80%以上的高端人才、科技企业及大学、科研院所,肩负着推动上海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探索实施中国特色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重大使命。新形势下,张江要形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增长极,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点上突破,需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借鉴中关村等地的有益经验,构建具有国际人才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中关村的有益经验

  目前,中关村集聚了百度、小米、搜狐、微软、IBM等大量领军型公司和新兴中小科技创业企业。这些有拼劲的企业在人才选择上更重视真本事,即人才的技术知识和综合能力。不论初出茅庐的优秀毕业生,还是海外高端人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相应位置。

  特别是,中关村有37家新型社会组织,整合110多家社会组织的创新要素,为人才联合创制技术标准、协同攻关核心技术搭建平台;新建新型科研机构,如北京生命所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科技管理、人才管理体制,强化人才的工作自主权,在调动市场力量、专业力量和人才理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各类要素互相交叉、协同、分享,带来整合和溢出效应,形成了跨界融合,源源不断催生更多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联想公司,从诞生到实现100亿元销售收入用了20年。2014年,小米公司含税收入743亿元,平均每11名员工实现1亿元收入。

  生态系统不断催生和培育新的创业企业,不断给新创业者提供机会,给新产品提供市场,给新人才提供岗位,形成创新创业市场的自我功能进化。小米的成长与区域系统内摩托罗拉、微软、金山、谷歌等企业的人才流动密不可分。互嵌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使得人才谋职流动成本降低,或许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就在出门30米处。

  中关村的生态系统,以创新创业为核心,有领军企业大树,有新生企业小苗,也有衰老和落伍企业形成的深厚腐殖质层。这腐殖质层又不断催生新的种子,持续断枝、生根、生芽,生生不息,遇到阳光雨露就跨界跨境延伸。到2015年底,中关村集聚“千人计划”“海聚”“高聚”人才1752名,其中“千人计划”人才占全国的21%; 在中关村工作的外籍人员近万名,其中外籍专家近2500名。同时,中关村产生了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企业40家,占全球的20%、全国的60%,紧追美国硅谷水平。

  择才用人的关键点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区域高质量人才发展环境构造的核心表征,是真正吸引人才、感召人才、集聚人才、发展人才并使之发挥创新能动作用的关键。具体来看,张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抓住以下要点:

  一是重视“管理意外发现”创新理念。所谓创新管理,就是要“管理意外发现”,不让可贵的闪光点流失。其中,主体间的信任与合作非常重要。

  张江生态化的创新创业系统构建,要着力消除体系内不同主体的“孤岛问题”,构建由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产业与投资人、各类中介机构、非正式社区组织等有机融合的生态体系。要建构以人才为中心的网络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区域开放创新环境,增强各创新主体客体的交互性、协同性、适配性、嵌入性;建立国际化创意交换社区、知识社区、人才社区,推动市场、政府和社会资源有机互动,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有机萌发。

  二是政府要切实从“前台导演”变为“后台服务”。在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中,政府的力量是纵向的,市场的力量是横向的。张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就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法治环境,依据供求、竞争、价格规律汇聚和使用人才,让人才吸引人才,让环境吸引人才。

  三是着力解决国际化人才配比低短板。统计显示,2013年硅谷共有居民292万人。其中,亚裔占31%,西裔占26.5%;外国出生者比例高达36.4%,中国人占到14%。另一项调查表明,在硅谷的7000多家电子及软件公司中,有2775家公司由华裔或印度裔工程师主持科研开发。相较之下,目前我国对国际一流人才引进力度还不够。上海具有海派文化和外向型经济特点,在吸引海外国际化人才方面更具优势。张江应下大力气营造国际化、多元化环境,在上海人才20条基础上,探讨海外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超常规措施。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