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创业门诊”破解复合型人才培养难

2016-05-09 11:2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上海财经大学:“创业门诊”破解复合型人才培养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09日 03 版)

  桌子摆成一长溜儿,“医生们”坐成一排,每人面前摆着各自擅长的“诊断”领域,给“病人”看病。这种类似社区义诊的场景,如今每周二都会出现在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园里。不同的是,“医生”来自各行各业,有区县创业服务中心主任、企业创始人、资深媒体公关、投资公司经理等;“病人”则是有志于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近日从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处获悉,这种形式的“创业门诊”未来将成为上海财大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成为创业服务的常态。

  令校方下决心的是一个个学生的改变。学金融的学生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后,还会主动“补习”财务、工商、数据处理、IT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的这种改变,对于一所将财经门类专业细分到极致的财经专业院校而言难能可贵。它破解了专业特色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难题,简单来说,就是原来学金融的不懂财会、学财会的不懂法律、学法律的不懂互联网。

  上海财大金融系大三学生邵天宇曾以在校园推出“挂科险”被上海媒体广泛报道。但在创业道路上,他仍“疑问重重”。在最近一次“创业门诊”上,他找到了上海财大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请教“除了学期末推出挂科险外,其他时段的流动资金如何保证”。

  刘志阳找了一些企业家朋友、保险从业者一起“会诊”后,开出了“药方”——推出新的校园保险产品“减肥险”,即向每一名有志于减肥的人收取20元保险费,在合约规定时间内完成减肥任务,保险公司予以5倍赔付,另赠送一套健身房年卡。至于“埋单者”,则是学校附近的健身房。

  如今,邵天宇成了校方最愿意见到的“全方位发展人才”。虽然是金融专业出身,但工商管理、财务会计、知识产权常识、数据处理等都“略懂”一些,因为“要创业,就要懂”。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上海财大开设的“创业门诊”,向包括上海财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创业大学生免费开放。除每周二在创业学院的“线下”面询外,还提供线上预约“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业务,“急诊”和“会诊”可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定期开放。

  目前,“创业门诊”共设置了注册服务、法律服务、企业管理、财会服务、融资服务、媒体对接6个“专科门诊”,教育行业、文创行业和金融行业3个“特色门诊”。

  法律服务专家门诊“医生”、上海财大法学院副院长胡凌几乎每次都准时出现在线下门诊的现场。他高兴地看到,一个财会系的学生拉着一个上海财大的外国留学生,打算开发一款推荐留学生做家教钟点工的App。

  胡凌通过“坐诊”给予这些学生全面的法律指导:首先,外国人在华就业问题要找到合理突破口;其次,安全问题要事先约定,出了安全事故平台承担什么责任、多少责任;最后,平台不具备实体家教资质,以什么名义开展服务可以规避法律风险。

  刘志阳介绍,“创业门诊”目前仍在探索阶段,暂时不能给“坐诊”专家、企业家等提供“出诊费”。但在不久的将来,学院至少会给本校教师“出诊”提供“工分”,相当于给学生上课。

  很多人会纳闷,一个以财经专业教育见长、毕业生就业率极佳的财经院校,搞创业教育有什么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拿到的一份最新出炉的《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计划》显示,这所学校的目标更侧重“育人”,而非简单鼓励学生创业。

  在上海财大确定的2015年本科课程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所学校所要培养的3类人才应该如何选课:拔尖型(立足考研)和卓越型(立足就业)人才由各专业按多元培养路径设置,创业型人才则明确规定了创业与风险投资、领导学、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多门选修课。

  “全校总共开设了34门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但我们的创业教育不期待人人创业,只是想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上海财大创业学院院长刘兰娟告诉记者,创业学院的目标,是锻炼学生全方面的能力,“创业成功与否不是最重要的。”

  但在上海财大校长樊丽明眼中,创新创业教育远不是“流行”这么简单,它实际上能给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质的提升,“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创新都是一道绕不开的时代命题,也是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